洪武元年(4065年)二月壬寅日初一,中书省大臣李善长、傅??、翰林学士陶安等人进呈关于郊祭、社祭、宗庙祭祀的奏议。
在此之前,皇上敕令礼官、翰林和太常寺的诸位儒臣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拥有天下,没有比祭祀更庄严的事情了,所以每当有祭祀之事,内心必定要表达出虔诚恭敬,外在必定要完备礼仪条文,这是用来与神明相交往的方式。”
我承受天命,统一四海,首先建立郊社(祭天地之处)和宗庙,用来尊崇祭祀之事。
只是在国家刚刚建立时,典章礼仪不完备,那又将用什么来与神明交往,获得神明的恩赐呢?
你们要斟酌古今的礼仪,务必做到适中,确定方案后上报给我。
到这时,李善长等人上奏说:国家重大的祭祀典礼,有圜丘祭天、方丘祭地、宗庙祭祖、社稷祭土谷神,现将这些祭祀典礼的发展变革情况分别整理好进呈(给皇上)。
关于圜丘的说法是:天子的礼仪,没有比祭祀上天更重大的了,所以有虞氏、夏代、商代都祭天并且以祖先配祭,这种做法由来已久。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冬至日在地上的圜丘祭祀天,大宗伯用焚烧祭品升烟的方式祭祀昊天上帝。
《孝经》上说:“郊祀时要以后稷配享上天,宗祀时要在明堂祭祀文王,以配享上帝。”
这些都是用来重视报答本源、追念初始的做法。
礼在流传下来的经书中所呈现的内容,是可以考证的。
秦国人焚烧书籍、毁灭学术文化,沿袭西戎的习俗,设立四个祭祀场所来祭祀白帝、青帝、黄帝、赤帝。
汉高祖沿袭秦制,又增设北畤,一并祭祀黑帝。
到了汉武帝时,有在雍地设立的五畤的祭祀,又有在渭水北岸设立的五帝祭祀,还有在甘泉宫设立的太一祭祀,然而对昊天上帝的祭祀,却不曾举行过。
到了汉元帝时期,把天地合在一起祭祀,光武帝祭祀太一神,遵从元始年间的制度,而先王的祭祀制度就全都改变了。
自从魏晋以来,关于郊祭和丘祭的说法,彼此之间存在不同。
尊崇郑玄的人,认为上天有六个名称,每年要进行九次祭祀。
所谓六天,指的是北辰、曜魄宝、苍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拒)、黑帝(协光纪)这些。
所谓九祭,就是在冬至时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在立春、立夏、季夏、立秋、立冬之时,在四郊祭祀五帝。
帝王各自秉承五帝的精气而统治天下,人们称这五帝为感生帝,帝王在夏历正月于南郊祭祀感生帝,在四月龙星出现的时候举行雩祭,在南郊总祭五帝,在秋末于明堂举行大享祭,就是这样。
尊崇王肃的人则认为天体只有一个,怎么会有六个呢?一年举行两次祭祀,怎么会有九次呢?
大体上大多参照这两家的学说来施行,到了唐代更为详细。
武德、贞观年间采用郑玄六天的说法,永徽年间,根据长孙无忌等人的提议,废弃了郑玄的说法,采用了王肃的说法。
乾封年间,又依从郑玄的观点。
宋太祖乾德元年,冬至这天,在圜丘合祭天地。
神宗元丰年间,停止了合祭天地的礼仪。
哲宗在位的绍圣年间、徽宗在位的政和年间,(天地祭祀)时而分祭时而合祭。
宋高宗向南迁都(到临安)之后,只采用合祭的礼仪。
元朝初年,沿用本国的习俗,在日月山祭天。
成宗大德六年,朝廷修建了祭坛,一并祭祀天地和五方帝。
大德九年,开始设立南郊,专门祭祀昊天上帝。
泰定年间,又合祭天地,但皇帝都没有亲自前往郊祀。
元文宗至顺年之后,皇帝亲自举行郊祀共有四次,每次都只是祭祀昊天上帝。
现在应当遵循古代的制度,分别在南郊和北郊祭祀天地,冬至这天就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让大明(日神)、夜明(月神)、星辰、太岁从祀。
关于方丘的说法是:考察夏、商、周三代祭祀土地的礼仪,在经传(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文字)中有记载的是,夏朝在五月,商朝在六月,周朝在夏至日,在泽中的方丘进行祭祀。
因为帝王事奉上天要显明,事奉大地要明察,所以在冬至日报答上天,在夏至日报答大地,这是为了顺应阴阳的道理。
在南郊的圜丘祭祀上天,在北郊的方泽祭祀大地,这是用来顺应阴阳的位置。
然而先王亲近土地,有社神存在。
《礼记》说:“在郊外祭祀天帝,在国都祭祀土神。”
又说:“郊祭是用来彰明天道的。社祭是用来彰显地道的。”
又说:“郊祭和社祭是用来祭祀上帝的。”
又说:“明白了郊祭和社祭的礼仪,有时以社来对应天帝,有时以社来对应郊祭,那么祭祀社神就是亲近土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