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4066年)冬季十月初一,高丽使者成惟得等人辞别回国。
皇上写信晓谕其国王王颛说:‘近来使者从你的王国归来,朕询问你王国的政治风俗,城墙、军队、住房情况如何?’使者说:‘当地习俗是没有城墙,虽然有武器装备但侍卫不严密,有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处理政务的地方。’国王一心喜好佛教,在离海边五十里或三十里的地方,百姓才开始有了安宁的住处。我询问原因,他说曾经被倭奴骚扰,如果真是这样,我很替大王担心。我虽然德行浅薄,但作为天下之主,你已经称臣进贡,这一做法合乎古代的礼仪。凡是诸侯的国家,形势将要接近危险的时候,所以挽救危局、保卫国家的方法,不能不明了,大王您要知道这个道理。古时候,王公设置险要地势来守卫自己的国家。现在大王您拥有百姓,却没有城墙,百姓将依靠什么来保护自己呢?治理国家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军备。现在大王不整治军事装备,那么国家的威望就会丧失。百姓把粮食视为生存的根本,现在沿海地区的土地没有被耕种,百姓的食物就会匮乏。凡是国家,都一定有发布政令的地方。现在大王有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处理政务的厅堂,那么就无法向臣下显示尊严,朕很不赞同这种做法。历代的君主,不分华夏与四夷,只需要修习仁义礼乐来教化百姓。形成习俗。现在大王放弃治理国家的政事,每天以持斋守戒为要事,想要以此求得福报,这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了。佛教的教义学说,在三皇五帝的时候没有听说有过,而那个时候天下非常太平。后代致力于佛教(事务)却能够保全自己国家的,(人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情况啊。梁武帝(萧衍)的事情,可以作为明显的借鉴,大王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大王之所以能成为高丽的国王,都是因为前代积累的功业。如果推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和百姓一起兴办有利的事、除去有害的事,使百姓人口增多,父母妻儿都能吃饱穿暖,各得其所,那么国家就能长久存在。修养德行、祈求福分,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大王为什么不做这件事而做那件事呢?身为一国之君,应该重视祭祀的典礼。听说大王的国家,不饲养祭祀用的牲畜,拿什么来供给国内山川城隍的祭祀呢?古人说过:‘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军事不整治,祭祀之事不周全,那凭借什么来治理国家呢?现在元朝的气数已尽,沙漠边塞的百姓没有统领者,我的军队还没到达辽东、沈阳,这期间或许有强横凶暴之人出现,(他们)即使不成为中原的祸患,也一定会骚扰高丽。何况倭寇在海岛出没,已经有十多年了,必定知道大王的虚实,这也是不能不考虑的(事情)啊。大王想要抵御敌军,如果没有雄武的将领、勇猛的士兵,就不能到边疆之外去进行远距离作战。大王想要守住它,不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内部有储备积蓄,外部有救援的兵力,就不能挫败敌军的锐气并擒获敌人。由此说来,大王您所承担的责任也很重啊。明智的人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防范,把危险转化为安全。之前的这几件事,朕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过是想与大王共同分担这些忧虑罢了,大王要仔细考虑这件事。并且知道你想要制定合乎礼法规范的服饰来供奉家庙,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赐给你王冠服饰、乐器、陪臣冠服,以及洪武三年的大统历、六经、四书、通鉴、汉书,你可以去领取。我写的这封信,就不再多说其他的事了。’仍然赏赐了魏惟得等人数量不等的绫罗绸缎。
皇帝派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前去招降明升。杨璟到达蜀地,向明升说明祸福,让他献出国家,入朝拜见皇帝。明升被众人的议论所牵制,不能做出决断。杨璟回来后,又写信去开导他说:“我听说古代拥有国家的人,力量相同就比德行,德行相同就比道义,道义不足就不敢对抗,德行不够就归顺,所以能使自身和家族两全而得到保全,名声流传于无穷无尽的后世,福泽延及子孙,家族长久。反之,往往会招致失败。现在您凭借年轻的资历,继承前人的功业,占据了巴、蜀地区,安静地坐在那里,不向我咨询最高的策略,而是听取众人的意见,认为瞿塘峡、剑阁地势险要,只要一个人拿着武器守卫,一万个人也无法奈何,这都是不了解时势变化,而误导了您。为什么呢?过去占据蜀地且势力最为强盛的,没有谁比得上刘备,诸葛孔明辅佐他,训练士兵,但财物费用不足,就从南蛮获取(财物),然而仍然早晨不能为晚上打算(处境窘迫),仅仅能够保全自己。现在您的疆土,向南不超过播州,向北不到汉中,拿这个和中原相比,相差极远,而想靠着这小小一块地方,延续短暂的生命,可以说是明智吗?如果说险要阻塞之地可以依靠,那么三苗的旧址就不会被灭掉,有扈氏的国家就不会灭亡,蚕丛、鱼凫的属地就不会归您所有了。我们的皇帝仁义圣明,神武英明,调兵遣将,天下无敌,运用谋略,奇招迭出,神明也会响应他的号召,归顺的人都会受到恩赐,顽抗的人才会受到讨伐。因为您的先人与我们关系友好,所以我不忍心发兵攻打,多次派遣使者告诉您我的意思。又因为您年幼,没有经历过变故,恐怕会被狂妄无知的言论所迷惑,失去长远巨大的利益,所以又派遣杨璟,当面告知其中的祸福。我军深仁厚泽,对明氏的待遇也不薄,足下难道不能深思吗?而且以前那些犯上作乱的雄豪之人,如陈友谅、张士诚,他们偷偷占据吴楚之地,制造船只堵塞江河,囤积的粮食堆积得超过山丘,手下有强劲的将领和勇猛的士兵,自认为无人能敌。然而在鄱阳的这一场战役中,陈友谅被斩首;不久之后回师向东征讨,张士诚自缚投降。这不是凭借人的力量(做到的),实在是上天的旨意啊。您看看这个,觉得怎么样?陈友谅的儿子逃窜到江夏,朝廷派军队前去讨伐,他走投无路,出城投降,皇上宽恕了他的罪过,封他为侯爵,这样的恩德荣耀,天下人都知道。您没有他们那样的过错,而能幡然醒悟,独自判断,自我寻求更多的福分,就一定会享有分封的土地,保证先人的祭祀,世世代代不断绝,这难道不是很明智吗?如果你们一定要在一个角落里强硬抵抗,苟延残喘,就像鱼在沸腾的锅里游动,燕子在危险的帐幕上筑巢一样,祸患即将到来,自己却还不知道。田璟担心朝廷的军队一旦到来,其来势不可抵挡。前些日子您的大臣为您谋划,有的把郡县献给别人,有的把城池拱手让人,他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谋取富贵。在这个时候,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将要归向何处呢?纵使你年纪小不明白事理,提到母亲,难道你不为此痛心吗?灾祸、幸福、利益、危害,清晰可见,叛逆和归顺的抉择,就在您审慎思考之后做出决定罢了。”郭升不能听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