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4070年)五月初一(壬寅朔)
朝廷将原属北平的博野、高阳、定兴、新城四县改隶保定府。
礼部尚书牛谅上奏确定了祭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川、城隍等诸神以祈求福佑和报答神恩的仪式规格。春、秋两季的祈报祭祀共设十五个祭坛:中央设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共五坛;东西两侧各设五坛:东侧设四渎、京畿山川、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各府城隍神位;西侧设钟山、甘肃山川、夏冬二季月将、旗纛(军旗神)、战船等神位。如遇特殊事件告祭,则设神位共二十八坛:中央五坛与春秋祈报相同;东侧设四渎、京畿、湖广、山东、河南、北平、广西、四川、甘肃等处山川,夏冬二季月将、京都城隍神位,共十二坛;西侧设钟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陕西、广东、辽东山川,春秋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位,共十一坛。
若皇帝亲临祭祀,每坛祭品为:牛犊一头、羊一只、猪一头;笾(竹制高脚盘)和豆(木制高脚盘)各十个;簠(方形盛黍稷器)和簋(圆形盛黍稷器)各两个;登(瓦制盛肉器)一个;铏(盛羹器)两个;酒盏三十个。祭祀用白色丝帛:太岁神位用一匹;风云、雷、雨四神位共用四匹;钟山神位用一匹;京畿山川神位用四匹;甘肃山川神位用二匹;春、夏、秋、冬四季月将神位各用三匹;京都各府城隍神位共用二匹,都是白色;五岳和五镇神位各用五匹;四海神位各用四匹,颜色分别对应其方位(青、赤、白、黑);四渎神位各用四匹,都是黑色;旗纛、战船等神位共用七匹:其中二匹黑色,五匹白色。总共使用十三个酒尊。祝文一篇。
祭祀前两日,皇帝开始斋戒,陪祀及执事官员同样斋戒。祭祀前一天,中书省丞相身着朝服视察祭牲。祭祀当天清晨,皇帝穿戴皮弁服,进入祭坛就位。典仪官高唱“迎神”,协律郎举麾(指挥旗),奏《保和之曲》。执事官在各坛神位前斟酒。典仪官高唱“请行礼”。太常寺奏报:“有关部门已准备就绪,请行礼。”皇帝行再拜礼,百官随之同拜。典仪官高唱“奠帛”,进行初献礼。皇帝走到盥洗位,插好玉圭,洗手、擦手,取出玉圭,走到酒樽处。执事者用爵盛上泛齐(一种酒)。协律郎举麾,奏《中和之曲》,跳《武功之舞》。皇帝走到太岁神位前,插好玉圭,献上丝帛、献上酒爵,取出玉圭,俯伏(趴下),兴(起身),平身(站直)。接着依次到其他各坛神位前行礼,每三个神坛行一次礼,仪式与上述相同。各坛行礼完毕,皇帝走到读祝位跪下,百官皆跪。读祝官取过祝文,跪下宣读。读毕,皇帝俯伏,兴,平身;百官皆俯伏,兴,平身。皇帝回到原位,再拜,兴。典仪官高唱“行亚献礼”,协律郎举麾,奏《肃和之曲》,跳《文德之舞》。执事官在各坛神位前斟酒。皇帝再拜,兴。典仪官高唱“行终献礼”,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跳《文德之舞》。仪式与亚献礼相同。典仪官高唱“饮福、受胙”。皇帝走到饮福位,插好玉圭,接过酒爵,饮下福酒,将酒爵交还执事者;接过胙肉,交给左右侍从;取出玉圭,俯伏,兴,再拜,回到原位。在场官员皆再拜。典仪官高唱“彻豆”,协律郎举麾,奏《寿和之曲》,执事官撤去笾豆。典仪官高唱“送神”,协律郎举麾,奏《豫和之曲》。皇帝再拜,百官皆再拜。读祝官捧起祝文,掌祭官捧起丝帛、祭品,各自走向燎炉所在位置。典仪官高唱“望燎”,协律郎举麾,奏《熙和之曲》。皇帝走到望燎位,点燃燎柴。太常卿奏报:“礼毕。”
祝文内容(春祈):“维(发语词)神主司民物,参赞天地化机,发育有功。考于古典,历代有春告之礼。今当一岁之初,农事将兴,谨以牲醴庶品,用伸祭告。所冀风雨以时,年岁丰稔,民物咸遂,军民皆安。”(秋报):“今农事告成,谨以牲币、醴齐(甜酒)、粢盛(谷物祭品)庶品,用伸报祭。”其余内容与春祈相同。
皇帝下令创作迎神乐章:“吉日良辰,祀典式陈。太岁尊神,雷雨风云、岳镇、海渎,山川城隍。内而中国,外及四方。濯濯厥灵,昭鉴我心。以候以迎,来格来歆。”自“奠帛”以下的乐章,沿用旧词。
《祖训录》编成,共十三篇目:《箴戒》、《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太祖皇帝亲自作序:“朕观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当时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于海内,民用平康。盖其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既多,历事亦熟,比之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己长者,甚相远矣。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年二十四,投身军旅,为人调用者三年。继而收揽英才,习练兵之方谋,与群雄并驱,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乃能剿除强敌,统一海宇。人之情伪,亦颇知之,故以所见所行,与群臣定为国法,革元胡俗,去姑息之政,治旧习污染之徒。且群雄之强盛诡诈,至难服也,而朕已服之。民经世乱,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而朕已齐之。盖自平武昌以来,即议定着律令,损益更改,不计遍数,经今十年,始得成就,颁而行之,民渐知禁。至于开导后人,复为《祖训录》一编,立为定法,大书揭于西庑,朝夕观览,以求至当。首尾六年,凡七誊稿,至今方定,岂非难哉!盖俗儒多是古非今,奸吏常舞文弄法,自非博采众长,即与果断,则被其眩惑,莫能有所成也。今令礼部刊印成书,以传永久。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负朕垂法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将孚佑于无穷矣。呜呼,其敬戒之哉!”于是将《祖训录》颁赐诸王,并抄录于谨身殿东庑及乾清宫东壁,同时命令诸王将其抄录于各自王宫正殿内宫东壁,以便随时观看反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