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一矛捅飞吕布束发金冠的“壮举”,如同在沉闷压抑的联军大营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尽管这更像是一场带有荒诞色彩的插曲,而非决定性的战果,但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振了联军的士气,打破了吕布不可战胜的神话。士卒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将领们也多了一丝谈资和莫名的乐观。
然而,这种乐观情绪并未持续太久。战争的残酷现实,很快就将这点戏谑冲散得一干二净。
接下来的几天,战场陷入了诡异的平静。吕布军退守虎牢关,高挂免战牌,不再主动出击。联军这边,袁绍连续召开了几次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行动,但依旧是争吵不断,毫无进展。
以曹操、孙坚(此时已从另一路进军)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主趁吕布新挫(指金冠事件,虽然有点阿Q)、士气可能受影响之机,强攻虎牢关。曹操甚至提出了详细的攻城方案,包括打造器械、分路佯攻、重点突破等。
但以袁术、韩馥为代表的主守派(实为保存实力派),则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充分:虎牢关天下险隘,强攻必然损失惨重;吕布虽有小挫(再次强调金冠),但主力未损,战力犹存;联军粮草转运困难,不宜久拖;不如围而不攻,耗其粮草,待其自乱。
双方争执不下,盟主袁绍依旧是他标志性的优柔寡断,既怕强攻损失折了自家实力,又怕久围无功被天下人耻笑,会议开了几次,都不了了之。
联军几十万大军,就这样顿兵于坚城之下,每日消耗着海量的粮草,却无所事事。士气在等待和争吵中,开始悄然滑落。
赵云在营中养伤,通过严纲、刘备等人的探视,对外面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他心急如焚,却无可奈何。他只是一个牙门将军,在这种高层战略决策上,人微言轻。
“严兄,如此拖延下去,如何是好?”赵云忍不住对前来探视的严纲抱怨。
严纲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子龙,你有所不知。如今大营里,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袁本初担心曹孟德借机坐大,袁公路则巴不得我们和吕布两败俱伤,他好捡便宜。韩馥、刘岱等人也是出工不出力。这仗……难打啊!”
赵云沉默不语。他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是政治和利益的复杂博弈。
几天后,赵云的伤势好了大半,已能披甲活动。他再也按捺不住,向公孙瓒请命,要求回归本部,参与巡营和警戒任务。公孙瓒见他恢复不错,便答应了。
重新骑上战马,握紧长枪,赵云感到一股久违的力量感回归。他带着一队骑兵,沿着联军漫长的防线巡视。所到之处,看到的景象却让他心情沉重。
许多营寨防守松懈,士卒无所事事,聚赌、喝酒、甚至打架斗殴者时有发生。后勤运输线上,民夫怨声载道,督粮官中饱私囊的传闻不绝于耳。各部之间划地自守,缺乏协同,巡逻队经常因为越界而发生摩擦。一股懈怠和焦躁的情绪,在军中蔓延。
“如此军纪,如何对敌?”赵云眉头紧锁。他加强了自己防区的警戒和操练,但也无力改变大局。
就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僵持中,一个惊人的消息突然传来:董卓亲率大军,离开洛阳,已抵达虎牢关!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联军大营!
董卓亲自来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董卓要将虎牢关作为决战的战场!意味着最残酷的战斗即将开始!也意味着,联军再也无法用“围而不攻”的借口拖延下去了!
袁绍紧急升帐议事,这一次,帐内的气氛与之前截然不同。之前争吵的主战派和主守派,都闭上了嘴,人人脸色凝重。董卓的到来,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诸侯的心头。这位权倾朝野、凶名赫着的枭雄,其带来的压迫感,远非吕布可比。
“诸位,”袁绍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董贼亲至,局势已明。虎牢关,必有一场恶战!我军已无退路,唯有决一死战!诸位有何高见?”
这一次,没有人再争吵。曹操率先出列,沉声道:“盟主!董卓亲临,正是一举破敌之机!当趁其立足未稳,急速进兵!愿为先锋!”
孙坚(已从侧翼赶来会合)也慨然道:“文台愿与孟德兄并肩作战!”
袁术、韩馥等人面面相觑,知道此时再言退守,必成天下笑柄,只得硬着头皮表示愿听调遣。
袁绍见众人意见统一(至少表面如此),心中稍安,开始调兵遣将,部署攻城事宜。联军这台庞大而锈蚀的战争机器,终于开始缓慢而沉重地运转起来。
赵云站在公孙瓒身后,听着袁绍的部署,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之前与吕布的战斗,不过是开场锣鼓。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是董卓麾下整个西凉军团的全力反扑!是更加惨烈的攻城战!尸山血海,就在眼前。
他握紧了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赵子龙苦练武艺,投身军旅,等待的,就是这样的时刻!
“董卓……吕布……虎牢关……”他低声默念,胸中战意升腾,“来吧!让我看看,这天下最强的锋芒,究竟有多利!”
联军大营,战云密布,杀气冲天。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一触即发。
(本章完)
喜欢回到东汉当赵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回到东汉当赵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