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山雾气缭绕,林春织踩着湿滑的石阶缓步而行。
她手握竹杖,不时拨开挡路的枝叶,目光紧盯着脚下的泥土与树根间的缝隙。
昨日计划中的三处采集点,分别是南坡的菌类、西岭的野果和东侧溪流边的草药。
今日她要一一踏勘。
风声穿过密林,夹杂着鸟鸣虫响,春织走得小心翼翼。
她曾在镇上听人说过,这山里不仅有野兽,还有一些毒蛇藏匿在落叶之间。
可比起这些自然之险,她更在意的是如何找到一条稳定的生财之道——仅靠自家灶坊做些酱菜腌货,终究难以支撑整个林家,更别说应对林大山那等虎视眈眈之人。
第一站是南坡,果然如霍砚所言,几处腐木旁已长出成片的木耳和松茸。
春织蹲下身仔细观察,判断采摘时间是否合适,又用随身小刀轻轻割下一朵试试质地。
她心头一喜,这样的品质,在镇上干货铺子能卖个好价钱。
第二站是西岭。
满地落果与栗壳,说明这里野果丰富。
春织掏出纸笔记下位置,并估算大致产量。
若村民愿意组织人手定期采收,晾干后制成蜜饯或果干,既能保存久,又能提升附加值。
最后一站是东侧溪流附近。
车前草、夏枯草、野薄荷……春织惊喜地发现几处药草生长密集。
她小心记录下种类与分布,并在脑海中盘算起后续处理方式——晒干打包,卖给城里药铺,或者熬制简易成药,给村里老人孩子调理身子。
日头偏西,春织背上的干粮已吃去半袋。
她坐在一块岩石上稍作休息,望着远方层峦叠嶂,心潮起伏。
这一趟进山,收获远超预期。
她知道,自己找到了突破口。
翌日清晨,春织便召集了几户与她关系较近的乡邻。
李三姑带着两个儿媳妇最先到场,王婆子也拎着一篮子自家晒的梅干来凑热闹。
“我打算搞个‘山货共营’。”春织开门见山,“你们负责上山采货,我来加工、包装、联系销路。利润五五分,每一家都能拿到应得的那一份。”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低声议论:“真能赚钱?”
李三姑拍了拍膝盖:“我家几个小子闲着也是闲着,跟着丫头干准没错!”
有了她的带头,其他人也陆续点头答应。
春织趁热打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竹篓、陶罐和晒架,安排第一批采集任务。
短短几日,第一批干货就已打包完毕,准备送往镇上。
王婆子更是热心,主动介绍几家熟悉的干货商贩。
春织亲自带货上门,换回了第一批银钱。
眼看形势向好,林大山却坐不住了。
他原以为林家破败之后,自己便可顺理成章接管家产,谁知一个养女竟能翻云覆雨,不但稳住局面,还拉拢了一大批乡亲。
如今又搞什么“山货共营”,眼看着春织的声望一日高过一日,林大山心中怒火中烧。
“一个孤女,凭什么当众人的主?”他在村口拦住几户参与山货共营的农户,冷笑着道,“她能给你们什么?我林大山一句话,比她十张嘴都管用!只要你们把货给我,价格翻一倍!”
几户人家面露犹豫,最终还是有人动摇了。
春织察觉到第二批发货量异常减少,立即翻查订单记录。
果然,原本承诺交货的三家,竟有一家迟迟未送,另一家则只送来一半。
她没有立刻责怪,而是默默记下细节,心里已然明白几分。
夜幕低垂,灶房内只剩她一人守着炉火。
她将所有账本摊开,仔细核对每一笔进出。
窗外月光洒落,照在她略显疲惫却坚定的脸上。
这一次,她不会再让任何人轻易夺走她辛苦经营的一切。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我林春织从不强求谁做事。”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可既然签了契、按了手印,那便不是儿戏。”
围观人群一片寂静,几户原本动摇的人低下了头。
他们知道春织说得没错——那些白纸黑字是她亲手写下的,条款分明,还特意注明了违约赔偿细则,就是为了防患未然。
林大山站在人群后方,脸色铁青。
他本以为自己一句话就能让几户农户背信弃义,却不曾想春织竟早有准备。
“我也没打算罚人。”春织顿了顿,目光扫过几户人家,“若你们真心不愿再做这山货共营,我也不会阻拦。但规矩不能坏,违约赔偿得照章来办。”
此言一出,众人都愣住了。
原以为她会发火责怪,甚至撕破脸皮,谁知她反倒冷静得出奇,还主动给动摇者留了一条退路。
“春织啊……”李三姑忍不住开口,“我们家那口子糊涂,我替他说声对不住。”
“婶娘说哪里话。”春织轻轻一笑,语气柔和下来,“只要心还在一处,我就愿意继续带着大家走。”
她没有责难,没有斥骂,却比任何训斥都更有分量。
几位农户羞愧难当,纷纷表态愿继续合作,还当场补上了应赔的干菜和银钱。
林大山见状,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转身离开。
村长捋着胡子,望着眼前这个年仅十七的小女子,眼神中多了几分欣赏:“春织丫头,你这一手,老朽佩服。”
等人群散去,王婆子凑过来笑眯眯道:“小织娘,我看你这不是做生意,这是在当官呐!”
春织轻笑,眼中却闪过一抹坚定。
几天后,镇上干货铺送回了第一批山货的收益银两,远超预期。
春织没有藏私,立刻召集村民,一一发放分红。
她还额外多给了李三姑一家两成,作为带头支持的鼓励。
“以后谁愿出力、谁愿创新,我都记得清楚。”她的话掷地有声。
王婆子接过沉甸甸的银钱,乐得合不拢嘴:“你这小织娘,将来怕是要成咱村的大掌柜咯!”
夜色渐深,林家小院的灶房灯火未熄。
春织坐在窗前,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屋顶,心中默默许下心愿:这一方天地,终将成为真正的“福兴里”。
而她,也早已不再是那个被人收养的小孤女,而是这片土地上,真正能撑起一方风雨的人。
喜欢寒门巧妇理家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寒门巧妇理家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