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织满载而归的第二天,村子里便传开了她卖野菜大赚的消息。
可还未等她喘口气,流言便如毒蛇般悄无声息地钻进了村民耳中。
“林家那丫头靠着勾搭猎户霍砚,才换来进山采野菜的许可。”刘寡妇坐在自家门槛上嗑瓜子,故意高声对邻人道,“你们想想,一个外来的养女,哪有资格独自上山?还不是靠男人撑腰!”
“听说她那些野菜,都是从别家地头顺来的!”另一个妇人添油加醋,“不然怎么来得这么快、这么新鲜?”
这些话像风一样迅速在村里蔓延开来。
王婆子听闻后,当场就火了,抄起扫帚直奔刘寡妇家门口:“你个老东西,嘴上没个把门的?林家春织辛辛苦苦采来的野菜,是你张嘴就能污蔑的?你自己若有本事进山,也做出一坛让人抢着买的腌菜来!”
刘寡妇被呛得脸红脖子粗,却也不敢当面撕破脸皮,只得嘟囔几句便闭了嘴。
但流言并未因此停歇,反而愈演愈烈。
连集市上的熟客都开始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甚至有人私下议论春织的身世和为人。
春织知道,若不拿出真凭实据,再多解释也只是空谈。
她望着摆在案板上的腌渍野菜,心中已有决断。
——那就再进一次山。
这一次,她要光明正大地告诉所有人,她的野菜,不是偷来的,是她用脚走出来的,用手摘下来的,是靠她自己的本事挣来的。
次日清晨,她找到王婆子,请她同行。
“我带您亲自进山,看我采野菜,看我认山路。若您信了,还请帮我说句话。”
王婆子看着春织坚定的眼神,叹了口气,点头应下。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山,霍砚则早在半山腰等着。
他早知春织心意,已备好工具,并准备教她们识别几样新发现的可食用植物。
山路崎岖,林间雾气未散,每一步都需谨慎。
王婆子年纪不小,走得气喘吁吁,却还是咬牙坚持。
“难怪你能活下来,”她边走边感慨,“原来你早把这山当家了。”
春织微微一笑,没有多言。
霍砚走在前方,偶尔停下讲解几种野菜的生长环境和采摘技巧。
他说话不多,但每一句都清晰实用,听得王婆子连连点头。
三人一路深入,终于在一处背阴坡找到了一大片马齿苋和蕨根。
春织蹲下身子,仔细辨别后才开始采摘。
王婆子看着她熟练的动作,终于相信,这不是偶然,而是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回到村里时,已是黄昏。
春织顾不上休息,立刻着手处理新采的野菜。
她决定推出两款新品——凉拌马齿苋与酱香蕨根饼,以最直接的方式,让村民亲眼看到、亲口尝到她的手艺。
第三天清晨,她在集市上支起新摊位,招牌挂出:“林家特制——凉拌马齿苋、酱香蕨根饼”。
香味刚飘出去,人群便围了过来。
“哎哟,这饼看起来金黄酥脆,怕是好吃得很!”一位老大爷凑上前嗅了嗅。
“给我来一份尝尝!”赵二娃第一个掏出铜钱。
春织笑着递过去一块蕨根饼,又夹了一小碟凉拌马齿苋。
赵二娃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味道绝了!比我娘做的还香!”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两个时辰,新品便售罄。
许多人都意犹未尽,问能不能订下一回。
赵二娃眼馋之下,主动提出愿以低价收购部分腌渍菜转售,条件是他负责推广。
春织沉吟片刻,点头答应,但加了一个前提:“必须注明‘林家出品’,不得冒名顶替。”
赵二娃满口答应。
夜色渐深,春织数着今日收入,脸上露出久违的轻松笑意。
但她也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霍砚站在厨房门口,静静地看着她忙碌的身影,低声说道:“你想让更多人学会识野菜吧?”
春织抬头看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你也觉得该这么做?”
霍砚点头:“山里藏着宝贝,不该只你一个人知道。”
春织轻轻笑了:“那你愿意帮我整理一本图谱吗?详细记录每一种野菜的样子、用途、采摘时节……”
霍砚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缓缓开口:“明日,就开始。”
春风拂过窗棂,吹动案头一张空白纸页,仿佛在为未来的篇章铺垫序章。
春织将最后一张野菜图样贴在村口公告栏上,指尖轻抚那纸面的墨迹,心中竟生出一丝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山野菜图谱》初稿完成,这十五种常见野菜,从形状、气味到采摘时节、处理方式,乃至药用价值,皆一一详列。
每一页,都是她与霍砚日复一日进山辨识、比对、记录所得。
有时为确认一种菜是否可食,他们甚至亲自尝试,霍砚更因误食毒草而中毒半日,好在春织机敏,及时用山泉水洗净其口中残渣,并敷了草药才缓过劲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寒门巧妇理家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寒门巧妇理家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