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现,山寨议事堂内已聚满族人。
自春织携凤印归来的消息传开后,整个林家山寨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
有人惊疑不定,有人暗中揣测,更有几位曾对她轻视甚至刁难的长老开始惶恐不安。
春织立于堂中,身姿笔直,神色淡然。
她将那枚翠绿玉佩与凤印并排置于木案之上,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各位叔伯兄长,我知道你们心中存疑,也明白此事牵动人心。但我林家靠的是双手与汗水立身,不是祖上荫庇,更不依附权贵。”
她顿了顿,声音清亮如泉水击石:“这凤印虽真,但它与我们林家并无干系。我林氏一族世代务农猎户,安分守己,不求闻达,只愿守住这片祖地、家人平安。若有人借此生事,挑拨离间,别怪我不讲情面。”
此言一出,全场静默。
几位原本欲借题发挥的老者面色变幻,终是无人再开口质疑。
他们看着春织沉稳坚定的眼神,竟一时失语。
曾经那个被唤作“小织娘”的柔弱少女,如今已然成长为能镇住一寨风波的当家主母。
就在此时,霍砚从外走进,一身粗布短打,肩披弓箭,神情冷峻。
他向春织点头示意,低声道:“山寨外围已有异动,我已安排人手夜间巡山。”
春织微微颔首,目送他离开。
她知道霍砚是个重诺之人,更是她最可靠的臂膀。
霍砚带领十余名青壮族人沿山寨周边巡查,一路踩着露水攀至高岭。
他经验丰富,一眼便看出几处可疑之处:草丛有新脚印、树皮被削、溪边有火堆残迹。
“今晚起,设三道哨卡。”霍砚沉声下令,“东侧断崖口布第一道;西侧松林深处埋伏第二道;正门由我亲自坐镇,第三道防线在谷口。”
他指挥众人布置陷阱,又命人在几处狭窄路口堆放火油桶与枯枝,以备突袭。
夜色渐深,山风呼啸,霍砚站在最高处,目光如鹰般巡视四方,心中警铃大作——这场风波,才刚开始。
而在山寨正厅,林宗仁召集部分族老商议对策。
有人提出可借助凤印之名攀附皇亲国戚,甚至提议举族迁居京城谋富贵。
林宗仁闻言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荒唐!我林家族规第一条便是‘安土重迁,不涉皇权’。你们这是想毁我林家百年根基吗?”
他目光凌厉地扫视众人,声音铿锵有力:“林家不争权势,不图富贵,只求自保自强。凤印之事,由春织处置,任何人不得妄言干涉!若有违者,逐出祠堂,永不录用。”
一番话震慑四座,原本躁动的人群顿时噤若寒蝉。
林宗仁威望犹存,这一番表态,不仅稳定了局势,也让一些动摇的心思重新回归正轨。
夜深,山寨渐渐归于寂静。
唯有巡逻的脚步声偶尔响起,像是守护着这片土地最后的安宁。
书房灯影摇曳,春织独坐案前,手中翻阅着一份旧卷。
窗外风声穿林,她心绪微乱。
今日之事虽暂定,但暗流仍在涌动。
凤印现世,朝野震动,李崇文一封辩白疏已递入宫中,皇帝亲阅昭王旧案,凤氏遗孤身份或将被重新审视……
她轻轻摩挲着桌上的玉佩,思绪万千。
当年那个在街头乞食的小女孩,如今竟被推上风口浪尖。
她不愿涉足权斗,只想守住林家这一方天地。
可命运总不如人意。
敲门声轻响,打断她的沉思。
门外传来低声:“小姐,李先生来了。”
春织心头一跳,缓缓抬头。灯火下,她眸光微敛,似有所觉。
屋外风雨欲来,而她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篇章……
李崇文夜访春织书房。
他身披夜色,踏着轻响步入屋内,神情凝重。
灯火微晃,映得他眉心紧锁。
春织早已起身相迎,亲自奉茶,目光在对方脸上一掠而过,已知事态不妙。
“朝廷已有动静。”李崇文低声道,“有御史联名上疏,言凤印现世,昭王旧案或有冤情未明,陛下已下旨命大理寺复审此案。”
春织指尖微微一顿,茶盏轻轻放下,水面微漾,倒映着她沉静的脸。
“先生以为呢?”
“我以为——”李崇文叹息一声,“此事若查,牵连必广。你林家虽非权贵,但如今山寨已成各方眼线所聚之地。若有人借题发挥,林家恐难独善其身。”
春织沉默片刻,缓缓道:“我本无心争斗,只想守好这方家园。”
“可身在局中,由不得你不应。”李崇文正色道,“依我之见,你当早作打算,托人递话,稳住朝中几位老臣。尤其是兵部尚书顾大人,他曾是昭王旧部,若能得他一纸保书,林家或许可免遭池鱼之殃。”
春织眼神一动,心中已有决断。
她取出信笺,笔锋稳健,写下一封亲笔修书,托请李崇文明日即刻启程,送往京城顾尚书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寒门巧妇理家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寒门巧妇理家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