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机场的离境大厅,人流如织,光影交错。沈墨池换上了一身更显商务的西装,戴着无框眼镜,混在前往东亚的旅客中,神情自若地办理着登机手续。他提前数小时抵达,不断变换等候区域,如同一个谨慎的棋手,在对手看不见的角落移动着棋子。
他能够感觉到,无形的视线如同蛛网,依旧笼罩着机场的每一个角落。“监护会”绝不会轻易放他带着秘密离开。安检被格外细致地延长了时间,他的随身行李被反复扫描,甚至连笔记本电脑也被要求开机检查。他配合着所有程序,面色平静,仿佛只是一位因设备复杂而略感不耐的学者。
真正的较量,在看不见的层面。他贴身穿着的特制衬里内,藏着那页笔记的高精度微缩胶片和那块关键电路板的残片。而经过改装的眼镜架,则持续扫描着周围的无线电信号密度和特定频段,寻找着异常监控的源头。
与此同时,国内。陆延昭并未坐等。利用沈墨池传回的“水晶之夜”验证点信息,他调动了所有可信赖的、权限内的资源,开始回溯性筛查近几十年来,国内几起重大社会性事件爆发前,是否存在异常的、有组织的“信息投放”模式。
在一位退休老档案管理员的私下帮助下,他调阅了一些已解密的、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起大型群体性事件的内部调查报告附件。在一份关于某事件前三个月民间舆论分析的附件中,他发现了几份流传于地下、印刷粗糙的传单影印件。传单内容本身并无特别,但其版面设计、字体选择、甚至油墨的气味(根据当时侦查员记录),都与主流印刷品有微妙差异,更类似于……某种经过精心计算的“视觉触发器”。
这些传单的源头最终未能彻底查清,在当时被归咎于“个别别有用心者”。但此刻,结合“模因武器”的假设,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仿佛都染上了一层诡异的色彩。
难道,“时序会”或类似组织的影响力,早已渗透进来?他们一直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他们的“社会实验”?
这个想法让陆延昭背脊发凉。他意识到,对手的维度,远超普通的犯罪。
就在陆延昭深挖历史档案时,沈墨池在机场的加密通讯器(经过多次跳转和伪装)接收到一段来自未知号码的、极其简短的音频。点开后,是一段杂音,但在杂音底层,隐藏着一段用电子合成器模拟出的、断断续续的摩斯电码。
沈墨池凝神解读,电码内容是一个坐标,以及一个时间——正是他航班预计落地的时间,和机场附近一个货运仓库区的坐标。
发信人身份不明,是敌是友?是“监护会”的陷阱,还是……顾永臻留下的后手?或者是那个神秘的“监护会”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没有时间犹豫。沈墨池快速将信息加密转发给陆延昭,附注:“落地后,坐标,存疑。”
他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航班终于起飞,冲入云霄。沈墨池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舷窗外逐渐缩小的欧洲大陆。身体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但大脑却异常清醒。顾永臻笔记上那些疯狂的图形与公式,烧焦的电路板,迈林根小镇的夜色,机场无形的压力……所有线索在脑海中盘旋、碰撞。
他闭上眼睛,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模拟着笔记上那些音符与几何图形对应的节奏。渐渐地,一种奇特的韵律感浮现出来。那些看似杂乱的组合,似乎遵循着某种基于黄金分割和素数序列的隐藏结构。
这不仅仅是密码,更像是一种……用于描述复杂系统(比如集体意识)动力方程的另一种语言。顾永臻将数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直觉融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一种独属于他的、描绘“历史脉络”的工具。
如果这个推断正确,那么这份笔记的价值,将无法估量。它可能是一把钥匙,不仅能解开“时序会”的过去,甚至可能预测他们未来试图干预的“节点”。
飞机在平流层平稳飞行,下方是浩瀚的太平洋。但沈墨池知道,真正的风暴,并未远离。他携带的秘密,如同一颗火种,既可能照亮迷雾,也可能引爆更大的灾难。
而在地面,陆延昭已经动身,提前前往那个未知的坐标点进行侦查。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但他知道,沈墨池归途的终点,绝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港湾。
下一章,落地之后,是接应,还是围猎?那个发出神秘坐标的存在,究竟是谁?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夜蚀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