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滚带爬地冲进舰桥,膝盖和手肘在通道的金属地面上磕出几道血痕,却丝毫感觉不到疼痛。身后维修舱方向传来的 “哐当” 声还在回荡 —— 那是崩断的缆绳撞击墙壁的余响,像催命的鼓点,每一次回声都让心脏狂跳不止。我反手关上舰桥门,身体死死抵在门板上,大口喘着粗气,视线扫过控制台 —— 应急灯的橘黄色微光下,推进器控制界面还停留在 “功率 35%” 的状态,光幕上的船体姿态角数据却在疯狂跳动,从 - 0.3° 到 + 0.2°,显然缆绳崩断的冲击力让船体出现了轻微偏移。
“系统!立刻分析当前处境!我们还有多少时间?” 我嘶哑着嗓子喊道,手指死死攥住数据板,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刚才那声 95 分贝的巨响,绝对已经惊动了船坞的安防系统,现在每一秒都可能迎来巡逻队的包围,容不得半点犹豫。
淡蓝色的扫描光线瞬间覆盖整个舰桥,光幕上的界面飞速切换,从船体状态监测跳转到船坞传感器分布图,再到巡逻队实时位置追踪,系统的机械音急促得像断了线的珠子,却依旧保持着极致的冷静:“当前核心危机:右舷系泊缆崩断产生 95 分贝巨响,触发船坞 3 个声音传感器(编号 S-12、S-15、S-18),传感器已向安防中心发送‘异常噪音’警报,预计安防中心将在 60 秒内启动二次验证(通过红外传感器确认声源位置);巡逻队当前位置:左舷 P-07 距船体 70 米,右舷 P-09 距船体 90 米,后方 P-12 距船体 85 米,正以 1.2m/s 的速度向声源方向逼近,预计 3 分钟内形成包围圈。”
光幕上的红色圆点快速移动,三个代表巡逻机器人的标记像嗜血的鲨鱼,正从不同方向汇聚,而 “老兵” 号的绿色标记则在轻微晃动,像风暴中飘摇的孤舟。我盯着屏幕,大脑飞速运转 —— 二次验证还有 60 秒,巡逻队还有 3 分钟,我们必须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做出选择,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基于当前处境,系统生成两个应急方案,需在 30 秒内决策,超过时间窗口后,任何方案成功率均会下降 50% 以上。” 系统的光幕突然一分为二,左侧弹出 “方案一:静默伪装”,右侧弹出 “方案二:冒险强冲”,两个方案的风险评估数据以红色和黄色字体清晰标注,刺得人眼睛发疼。
我立刻将目光投向左侧的 “方案一:静默伪装”:
? 核心逻辑:立即关闭 APU 及推进器所有动力,切断船体所有主动信号源(包括应急灯、环境监测系统),仅保留最低限度的生命维持(能耗 5W),模拟船体因金属疲劳导致缆绳自然崩断,伪装成 “无人员活动的废弃船体”,规避安防中心的二次验证。
? 成功率评估:初始成功率 35%,主要风险点:1. 船体之前存在移动痕迹(地面划痕、系泊点新鲜操作痕迹),红外传感器可能检测到舱内人员活动热量(人体温度 37℃,与船体环境温度 21℃存在明显温差);2. 安防中心若启动 “近距离验证”(派遣巡逻机器人接触船体),伪装将直接暴露,暴露后无二次逃生机会;3. 静默状态下无法规避巡逻队的物理包围,后续突围难度提升至 90%。
? 所需操作:10 秒内关闭 APU 主开关,15 秒内切断所有外部照明,20 秒内启动 “热信号屏蔽模式”(用绝缘材料覆盖舱内热源)。
35% 的成功率!我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方案看似稳妥,却处处是致命漏洞。人体热量根本无法完全屏蔽,巡逻机器人只要靠近船体 3 米内,红外探测就能轻松发现我的存在;而且之前手动释放系泊锁时留下的新鲜指纹、工具痕迹,都是无法抹去的 “证据”,一旦安防中心较真,伪装瞬间就会被戳穿。
我的目光立刻转向右侧的 “方案二:冒险强冲”:
? 核心逻辑:放弃伪装,立即将推进器功率提升至 60%(总推力 4.2N),利用缆绳崩断后船体的轻微偏移,强行调整姿态,向船坞中央的开阔通道移动(距离当前位置 40 米),进入通道后可借助废弃设备遮挡,规避红外探测,为后续向出口推进争取时间。
? 成功率评估:初始成功率 45%,主要风险点:1. 推进器功率提升会产生明显能量波动,触发船坞的 “异常能量监测系统”(阈值 400W,当前 APU 负载 280W,提升后负载 480W,超过阈值),直接触发安防中心 “高优先级警报”,巡逻队支援速度将提升 50%(预计 2 分钟内抵达);2. 强冲过程中船体可能与周围废弃设备碰撞,导致结构损伤(舰尾龙骨应力值已达 145MPa,接近安全阈值 150MPa);3. 开阔通道内无隐蔽物,若强冲失败,将完全暴露在巡逻队的探照灯下,无任何退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