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塔的电磁干扰还在持续,嗡鸣声透过金属舱壁钻进耳朵,却不再像之前那样刺耳,反而成了暂时安全的 “背景音”。我靠在船长座椅上,手指轻轻抚摸数据板上的船体损伤报告 —— 推进器喷口裂纹长度增至 5 厘米,左舷装甲有 3 处深度超过 2 毫米的划痕,APU 能源仅剩 18%,每一项数据都在提醒我,“老兵” 号已濒临极限。
“防御塔核心模块剩余能源 8%,电磁干扰可持续 3 分 20 秒,援军舰艇正在干扰范围外徘徊,未发起进一步攻击,但传感器检测到它们正在调整阵型,疑似准备在干扰失效后立即形成合围。” 系统的机械音打破了短暂的平静,光幕上的援军舰艇标记呈 “V” 字形分布,像一把张开的钳子,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当前唯一的生路,就是在电磁干扰失效前,冲出这片相对密集的垃圾区,向太空深处撤离 —— 那里没有学院的监控网络,没有随时可能袭来的能量炮,只有未知的星辰和真正的自由。
“系统,规划最优撤离路线,避开援军舰艇的预判合围区域,优先选择垃圾密度低、视野开阔的方向。” 我在数据板上操作,将导航地图放大,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垃圾标记,最终锁定了一条通往西北方向的狭窄通道 —— 通道宽度约 15 米,刚好能容纳 “老兵” 号通过,尽头就是一片相对空旷的星域。
“撤离路线已生成,通道内存在 3 处小型障碍物(直径 1-2 米的金属碎片),可轻松规避;通道尽头 100 米外无大型垃圾,适合加速撤离。当前距离通道入口 30 米,以推进器 7.1N 功率,预计 4 分钟后抵达,可在电磁干扰失效前 1 分钟进入通道。” 系统的播报声让我松了口气,指尖按下推进器启动按钮,“老兵” 号再次发出低沉的轰鸣,像一头疲惫却坚定的巨兽,向着希望的通道缓缓移动。
推进器的震颤比之前更剧烈,喷口处偶尔会喷出细小的火星,光幕上的温度监测始终停留在 94℃,距离警戒值只有 1℃的余量。我死死盯住观测窗,双手紧握操控杆,每一次遇到小型碎片,都小心翼翼地微调船体姿态 ——“老兵” 号的操控系统本就粗糙,加上推进器的轻微变形,方向调整变得异常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撞上碎片,彻底失去动力。
3 分钟后,通道入口终于出现在视野中 —— 那是两片巨大的废弃货运舱残骸形成的 “天然门廊”,左侧货运舱的边缘还残留着烧焦的痕迹,显然曾遭受过能量武器的攻击;右侧货运舱的舱门歪斜地挂在铰链上,像一张张开的嘴,仿佛要将 “老兵” 号吞噬。
“距离通道入口 5 米,准备进入!当前推进器推力稳定 7.1N,姿态角 0°,无偏移风险。” 系统的提示音响起,我缓缓推动操控杆,“老兵” 号的舰首对准通道,开始缓慢进入。
就在舰体中部即将完全进入通道时,意外突然发生 —— 右侧推进器喷口的裂纹突然扩大,一股灼热的气流从裂缝中喷出,船体瞬间失去平衡,姿态角猛地向右偏移 2°,舰体右侧与右侧货运舱的边缘发生了轻微的碰撞!
“砰!”
一声沉闷的巨响在舱内回荡,我感觉自己像被人从右侧狠狠推了一把,身体重重撞在操控台的边缘,手肘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观测窗外,“老兵” 号的右侧装甲与货运舱边缘摩擦,产生了刺眼的火花,橘红色的火星顺着装甲表面滑落,像一条燃烧的小溪,在漆黑的太空中格外醒目。
“右侧装甲受损!碰撞位置位于舰体中部,装甲撕裂长度 10 厘米,深度 3 毫米,未伤及内部管线;推进器喷口裂纹进一步扩大至 8 厘米,推力短暂下降至 6.8N,已自动调整左侧推进器功率至 7.4N,姿态角恢复至 0°,可继续前进!” 系统的损伤报告快速弹出,红色的警告标识在光幕上闪烁,却没有 “致命损伤” 的提示。
我顾不上手肘的疼痛,死死盯住通道前方 —— 还有 10 米就能完全通过通道,只要冲出这里,就能摆脱当前的困境。可就在这时,防御塔的电磁干扰突然开始减弱,嗡鸣声的频率逐渐降低,光幕上的 “干扰强度” 数值从 100% 快速降至 50%、30%、10%……
“防御塔核心模块能源耗尽!电磁干扰将于 10 秒后完全失效!援军舰艇已检测到信号,正在向通道方向高速逼近,预计 30 秒后进入武器射程!” 系统的警报音尖锐刺耳,我甚至能透过观测窗,看到远处两道银白色的光点正在快速放大 —— 那是 “苍鹭” 级护卫舰和 “隼” 级突击艇的能量尾迹,它们终于锁定了我们的位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