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在观测窗前,看着窗外的绿色恒星 —— 此刻,那颗遥远的恒星不再只是陌生的光源,而是为 “老兵” 号提供能量的 “恩人”;远处的 W-01 残骸也不再只是模糊的希望,而是有明确结构、可探索的 “资源库”;甚至舰桥内的每一盏灯、每一块显示屏,都成了 “活下去” 的证明。
之前因伤势和困境产生的疲惫、恐惧,在这一刻被彻底驱散。雷诺拿出应急氧气瓶,补充了少量氧气,又取出一块化学加热袋贴在肋骨处 —— 疼痛还在,却不再让人绝望;寒冷依旧,却有了对抗的办法。他打开数据板,开始细化 “W-01 残骸探索计划”,在系统生成的初步方案上补充细节:进入残骸前需检查宇航服状态(虽然老旧,却可能在残骸内缺氧时使用)、携带的工具需分类摆放(尖嘴钳、螺丝刀、焊接工具分开放置,方便快速取用)、探索时需每 15 分钟向系统发送一次位置信号(避免在残骸内迷路)。
数据板的屏幕上,微型备用电池的电量还在缓慢增长:1.38%→1.39%,充电速度稳定在 0.23%/ 小时。按照这个速度,抵达 W-01 残骸时电量可达 2.78%,不仅能支撑焊接工具工作 11 分钟,还能为传感器持续扫描、系统自动化指令提供电力,甚至可能剩余少量电量应对突发情况。
“系统,预计多久能抵达 W-01 残骸?” 雷诺输入指令,目光紧紧盯住屏幕。
【当前 “老兵” 号漂移速度 0.22m/s,距离 W-01 残骸 6.8 公里,预计剩余时间 8 小时 12 分钟;残骸当前漂移方向与 “老兵” 号一致,无相对速度变化,可精准抵达舰中破损舱门附近。】
8 小时 12 分钟!雷诺心里默默记下这个时间。他知道,这 8 小时里,他需要做的不仅是休息、恢复体力,还要进一步检查装备、完善计划,为抵达后的探索做好万全准备。毕竟,残骸内的环境依旧未知,可能存在结构坍塌、缺氧、有毒气体等风险,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他走到应急柜旁,再次检查应急物资:应急氧气瓶剩余 2.3 瓶(之前出舱用掉 0.2 瓶)、化学加热袋剩余 2.5 包(刚才用掉 0.5 包)、维修工具齐全(尖嘴钳、螺丝刀、焊接工具、砂纸、导电胶带都在)、宇航服虽然老旧但关键功能完好(氧气循环、气压密封都能勉强使用)。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抵达残骸的那一刻。
雷诺重新回到观测窗前,看着亮起的照明灯在舱内投下的光影,听着系统轻微的电流声、传感器扫描的 “嘀嗒” 声,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光明的回归,不仅照亮了舰桥的黑暗,更照亮了他的求生之路;系统功能的恢复,不仅提供了数据支持,更带来了对抗未知的底气。
黑暗中,“老兵” 号依旧在缓缓漂移,舰体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持续吸收着绿色恒星的光芒,将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微型备用电池;舰桥内,灯光柔和,数据流动,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 “生机”。雷诺知道,这只是 “老兵” 号新生的开始,抵达 W-01 残骸后,还有更艰巨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 修复能源模块、加固舰体、恢复维生系统,每一步都充满未知。
可此刻,他不再畏惧。灯光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光明,更是心理上的慰藉;功能恢复带来的不仅是操作上的便利,更是希望的具象化。在这片未知的星域里,“老兵” 号和他一起,用勇气和坚持,迎来了 “光明的回归”,也迎来了活下去的新可能。
雷诺的目光再次落在数据板上的 “W-01 残骸探索计划” 上,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敲击,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坚定。他知道,接下来的 8 小时,是平静的蓄力;而 8 小时后,将是一场决定命运的探索。但无论未来如何,他都会和 “老兵” 号一起,在光明的指引下,勇敢地走下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