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桥的照明灯散发着柔和的白光,雷诺靠在观测窗前,目光紧紧锁定远处那个模糊的灰色区域 —— 那是铁渣碎片场的方向。按照 “铁渣航线” 的规划,“老兵” 号已从 W-01 残骸的引力转向点出发,进入了前往碎片场的关键阶段。此刻,飞船正像一只笨拙的蜗牛,依靠左舷姿态喷口每 10 分钟一次的微弱脉冲推进,在漆黑的太空中缓慢漂移,速度稳定在 0.3m/s,仪表盘上的指针几乎看不出波动,仿佛时间都被拉长了。
“系统,记录当前航行参数,每 30 分钟更新一次碎片场距离与环境数据。” 雷诺在数据板上输入指令,指尖划过屏幕上 “距离碎片场 8.7 公里,预计剩余时间 2 小时 50 分钟” 的提示。这个距离若是在联邦星域的航道上,高性能星舰只需几分钟就能抵达,可对如今的 “老兵” 号来说,却需要近 3 小时的漫长等待 —— 每一秒的推进,都像在与太空的虚无较劲。
左舷姿态喷口的脉冲声在舱内隐约回荡,“嗡 ——” 的低鸣每 10 分钟准时响起,持续 1 分钟后又归于沉寂。每次脉冲启动时,船体都会传来一阵细微的震动,像老人的咳嗽般轻微,却能清晰感受到推进力的传递 —— 这是 “老兵” 号在太空中挣扎前行的证明。雷诺走到操控台旁,看着姿态喷口的功率显示:“0.1% 推力,稳定输出”,心里默默计算着剩余能源:微型备用电池当前电量 1.82%,按每 10 分钟消耗 0.002% 的速度,抵达碎片场时还能剩余 1.78%,足够支撑牵引光束发生器的基础运行。
漫长的航行时间里,雷诺没有浪费一分一秒。他将数据板固定在手腕上,拿起工具包走向维修舱 —— 之前修复牵引光束发生器时,他发现维修舱的几根冷却液管线存在轻微渗漏,虽然暂时不影响核心功能,却可能在后续打捞作业中引发故障。微重力下,他飘到管线旁,用手电筒照亮接口处:淡蓝色的冷却液正以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渗出,在管壁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像一串透明的珍珠。
雷诺从工具包中取出绝缘胶带和金属卡箍,先用餐巾纸小心吸干管壁上的冷却液,再将卡箍紧紧套在渗漏的接口处,用扳手缓慢拧紧 —— 微重力下,扳手的力道难以掌控,他只能一点点调整,确保卡箍既不会松动,又不会因用力过猛损坏管线。随后,他在卡箍外侧缠绕了三层绝缘胶带,形成双重防护,数据板的扫描显示:“冷却液渗漏速度从 0.01ml / 分钟降至 0,修复完成”。
完成管线修复后,他又转向 APU 舱室。损坏的能源核心虽然无法启动,却有几个备用电容还保持着完好状态。雷诺小心翼翼地将电容拆下来,用砂纸打磨接口处的氧化层,再用万用表检测电容容量 ——“剩余容量 85%,可用于小型设备应急供电”。他将这些电容放进专用的防静电盒中,妥善收进储物舱,心里多了一份底气:若后续牵引光束发生器出现能源波动,这些电容或许能派上用场。
“氧气浓度 17.1%,较 1 小时前下降 0.1%;当前温度 - 2.4℃,无明显变化;应急氧气瓶剩余 2.1 瓶,按当前消耗速度,可维持 12 小时。” 数据板的环境监测提示准时弹出,雷诺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氧气面罩的压力表 —— 当前使用的是应急氧气瓶的第二瓶,压力显示 65%,他轻轻旋动阀门,将流量从 2L/min 调至 1.8L/min:“能省一点是一点,必须为打捞后的返航预留足够氧气。”
节省资源成了这段航行中的常态。他严格控制化学加热袋的使用,只在温度低于 - 3℃时才激活一块,确保身体既能抵御寒冷,又不浪费有限的保暖物资;压缩饼干也按 “每 4 小时一小块” 的标准分配,搭配着少量饮用水,维持基础体力。每次进食时,他都会靠在观测窗前,看着碎片场的轮廓一点点清晰,心里的期待像种子般慢慢发芽 —— 那里的中型能源罐是否真的有残留能源?钛合金装甲板能否顺利加固 “老兵” 号的舰体?这些疑问,都要等抵达后才能揭晓。
航行至 1 小时 15 分钟时,系统突然弹出预警:“检测到规避区 A 岩石碎片(直径 7 米),距离当前位置 3 公里,预计 18 分钟后进入目视范围,无碰撞风险。” 雷诺立刻走到观测窗前,调整外部摄像头的焦距 —— 很快,一块灰褐色的岩石碎片出现在屏幕上,表面布满陨石撞击的凹痕,在绿色恒星的微光下泛着粗糙的光泽,正以 0.8m/s 的速度与 “老兵” 号保持平行漂移,像太空中的一块孤独礁石。
“果然和计算的一样,安全距离足够。” 雷诺松了口气,继续观察着岩石碎片。直到它逐渐消失在视野边缘,他才转身回到维修舱,开始检查打捞工具的准备情况:牵引光束发生器的喷嘴已清洁干净,能源接口用绝缘胶带做了防护;用于固定能源罐的金属支架已组装完成,共 6 根钢条,可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绳索和挂钩也整齐地摆放在工具包中,随时准备应对人工出舱的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