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接口适配(耗时 12 分钟):用第三根铜导线连接转换器输出端与生命维持系统应急接口(位于驾驶舱右侧,需先清理接口处的氧化层),导线接头用绝缘胶带缠绕 3 层,防止漏电;
4. 供电测试(耗时 5 分钟):启动电池组开关,观察生命维持系统指示灯 —— 若供氧模块指示灯亮绿色(表示 “低功率运行”)、温控模块指示灯亮黄色(表示 “基础保暖”),且数据板显示 “电力输出稳定,预计续航 4 小时”,则判定为制作成功。
雷诺拿着 2 节应急电池走到驾驶舱右侧,指尖抚过生命维持系统的应急接口 —— 接口处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氧化层,用砂纸轻轻打磨后,露出铜色的金属触点。他按照步骤将电池并联,铜导线缠绕引脚时特意多绕了两圈,又用绝缘胶带仔细包裹接头,生怕出现短路风险。当电压转换器的输出显示 “5V” 时,他深吸一口气,将导线接入应急接口 ——“嘀” 的一声轻响,供氧模块的绿色指示灯缓缓亮起,舱内的空气循环扇开始发出微弱的 “嗡嗡” 声,虽然风力不大,却能明显感受到空气流动变得顺畅。
数据板同步弹出提示:【生命维持系统低功率运行中,供氧效率提升至基础值的 40%,舱内氧气浓度停止下降;温控模块启动基础保暖,预计 1 小时后舱内温度可升至 - 1℃】。雷诺伸手摸了摸舱壁,之前刺骨的冰凉似乎柔和了一些,这种 “问题被切实解决” 的感受,比任何时候都更让他安心。
三、传感器修复食谱(目标:恢复左舷 2 号传感器功能,提升外部环境监测范围)
【待解决问题】:左舷 2 号传感器因芯片故障离线,导致对碎片场左侧区域的监测盲区扩大至 3 公里,影响后续打捞安全。
【所需材料】:
? 集成电路板(联邦 215 型):提取 1 个 MC-218 芯片(完好率 100%)
? 铜导线:2 根(每根长 12cm,需做抗氧化处理)
? 焊锡丝(维修舱剩余,长度 5cm)
【工具需求】:焊接工具(需消耗微型备用电池 0.02% 电量)、芯片起拔器(用尖嘴钳临时替代)、酒精棉片(应急医疗包提取)
【详细步骤】:
1. 芯片提取(耗时 10 分钟):用酒精棉片清洁集成电路板表面,用尖嘴钳小心夹住 MC-218 芯片的引脚,缓慢向上拔出(力度需控制在 5N 以内,避免损坏引脚);
2. 引脚处理(耗时 5 分钟):用砂纸轻轻打磨芯片引脚的氧化层,再用酒精棉片擦拭干净,确保导电良好;
3. 焊接与连接(耗时 15 分钟):启动焊接工具,将芯片引脚与传感器主板的对应接口焊接(焊锡用量每处控制在 0.1g,避免虚焊),用铜导线连接传感器电源接口与微型备用电池,形成供电回路;
4. 功能测试(耗时 8 分钟):启动传感器,若数据板能接收来自左舷 2 号传感器的实时画面(监测范围覆盖 3 公里),且无信号中断,则判定为修复成功。
雷诺坐在维修舱的工作台上,手里捧着从集成电路板上拔出的 MC-218 芯片 —— 芯片的引脚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用万用表检测时,屏幕显示 “引脚导通正常”。他将焊接工具的温度调至 280℃,小心翼翼地将芯片引脚对准传感器主板接口,焊锡丝在高温下融化,像细小的银色水珠,将芯片与主板牢牢连接。当传感器的指示灯亮起绿色时,数据板的外部监测画面瞬间扩展 —— 之前一片漆黑的碎片场左侧区域,此刻清晰地显示出几块小型碎片的漂移轨迹,甚至能看到远处绿雾星云的淡绿色边缘。
“盲区消失了!” 雷诺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这意味着后续打捞时,他能更全面地掌握碎片场环境,避免因视野局限引发碰撞风险,而这一切,都源于系统提供的 “修复食谱”—— 没有复杂的理论推导,只有一步一步可执行的操作,将 “修复传感器” 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了 “拔芯片 - 焊接 - 测试” 的简单步骤。
数据板上的 “修复食谱” 清单还在继续滚动,后续还有 “管线加固食谱”(用钛合金碎片制作管线支架)、“工具修复食谱”(用铜导线修复损坏的螺丝刀手柄)等基础方案,每一项都精准利用现有资源,没有一丝浪费。雷诺逐一看完所有方案,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受 —— 之前面对 “老兵” 号的损伤,他总觉得问题庞大到无从下手,像面对一桌需要烹饪却不知如何起火的食材;而系统的 “食谱”,就像为他点燃了火焰,还递上了精准的调料勺,让他明白 “再大的问题,也能拆成一个个可解决的小步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