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号的引擎彻底熄灭,像一块被遗忘的金属碎片,静静悬浮在距离前哨站 150 米的安全空域。雷诺将双组姿态推进器调至 “应急待命” 模式,手指悬在操控杆上,目光死死锁定数据板 —— 维修机器人已撤回舰体旁,远程传感器阵列正以最大功率运转,蓝色的扫描光束穿透星尘,一寸寸剖析着前方那座死寂的环形废墟。
“系统,启动‘三级深度扫描’,覆盖前哨站所有舱段:第一级检测主动能量反应(武器系统、反应堆、护盾发生器),第二级排查宏观生命信号(人类或大型生物的心率、呼吸、体温),第三级捕捉微弱异常信号(应急电源、设备残电、微型生物活动),每级扫描间隔 5 分钟,生成分层报告。” 雷诺的声音紧绷,之前避难舱内发现的 “人类 DNA 片段” 与 “未知武器痕迹”,让他不敢有丝毫松懈 —— 这片看似死寂的废墟,可能藏着未引爆的危险,或是更难预测的未知。
传感器的指示灯进入高频闪烁状态,微型备用电池的电量以 0.04%/ 分钟的速度消耗,屏幕上很快弹出第一级扫描报告:【主动能量反应检测结果:前哨站全舱段无任何主动能量信号,武器系统(含电磁炮、导弹发射口)均处于 “断电休眠” 状态,反应堆舱检测到 “完全冷却” 信号(核心温度 - 25℃,与太空环境一致),护盾发生器残留基座无能量残留,判定为 “无主动攻击风险”】。
“没有主动武器威胁……” 雷诺松了口气,却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被动式的危险(如触发式炸弹、结构坍塌)往往更隐蔽。5 分钟后,第二级扫描报告弹出,结果却让他的心脏猛地一沉:【宏观生命信号排查结果:前哨站 90% 舱段无生命活动迹象,仅避难舱所在的应急逃生舱段,检测到 “微弱体温残留”(约 18℃,低于人类正常体温,且无持续升温趋势),无心率、呼吸等动态生命信号,推测为 “人类停留后的余热残留”,非存活生命体征】。
“没有存活的宏观生命?那避难舱的应急信号是谁启动的?” 雷诺的眉头紧紧皱起,手指在屏幕上放大应急逃生舱段的扫描图 —— 体温残留的分布范围与避难舱完全重合,集中在控制台和座椅区域,像是有人曾在那里停留数小时,却在扫描前已失去生命体征。可信号发射器的电池还剩 5%,按消耗速度推算,启动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这与 “余热残留” 的时间线矛盾。
就在他陷入疑惑时,第三级扫描报告突然弹出,屏幕上的红色警告框瞬间吸引了他的注意:【微弱异常信号捕捉结果:1. 应急电源信号:避难舱控制台下方,检测到 “0.5V 低压直流信号”,与应急信号发射器的供电参数匹配,判定为 “信号源供电残留”;2. 非人类生物信号:前哨站东北侧的 “实验舱段”,检测到 “高频微弱波动”(频率 12Hz,振幅 0.01mV),信号特征符合 “硅基微生物活动”(非碳基生命),具体类型未知,需进一步定位】。
“硅基微生物?” 雷诺的瞳孔骤然收缩,之前指挥舱发现的 “黑色灼烧区” 与 “硅基结晶” 瞬间闪过脑海。他立刻指令:“系统,聚焦实验舱段,放大非人类生物信号的波动图谱,对比联邦‘硅基生命数据库’,同时标记信号来源的精确坐标。”
屏幕上的扫描图快速切换至实验舱段 —— 这里是前哨站的核心区域之一,却也是受损最严重的部位:舱壁大面积坍塌,设备残骸堆积如山,只有角落一处约 20㎡的区域,因被厚重的金属货架遮挡,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结构。非人类生物信号的源头,正来自那片区域下方,坐标显示为 “实验舱 B 区 - 3 号低温储存柜”。
“低温储存柜……” 雷诺的心里突然涌起一个猜测。他让系统调取前哨站的设计图纸(从联邦星舰数据库中提取的 “环形前哨站通用蓝图”),图纸显示:3 号低温储存柜属于 “生物样本储存单元”,设计用途为 “保存低温休眠状态的微生物或小型生物样本”,配备独立应急电源,可在主电源中断后维持 - 80℃的低温环境,持续时间最长可达 72 小时。
“难道信号来自储存的生物样本?可硅基微生物为何会在低温下活动?” 雷诺的疑惑越来越深。系统的波动图谱对比结果弹出:【非人类生物信号与联邦已知硅基微生物(如 “星尘硅藻”“金属噬菌”)的活动特征匹配度均低于 15%,信号频率更高,振幅更稳定,推测为 “人工培育的硅基生物”,或 “未知自然硅基物种”】。
就在这时,传感器突然捕捉到新的异常 —— 实验舱 B 区的金属货架下方,除了非人类生物信号,还隐藏着一道 “微弱的红外反射信号”,频率与人类宇航服的材质反射特征高度吻合。雷诺立刻指令:“调整传感器焦距,穿透金属货架缝隙,扫描下方区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