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夜,风向再变。
彼得的纸条上只有两个字:“小心。”
“按A预案走起点,B预案结尾。”林杰交代,“科研船做‘明灯’,渔船走阴影。”
——
夜十一点,科研船按计划出港。甲板上明晃晃的灯把一群穿白色防风衣的“科研人员”照得发亮。那边的车灯果然跟了上来。
同一时刻,另一边的渔船熄灯——阿尔戈、主ROV、海底镜,全部起锚。
“最后一组数据。”宋阳说。
“取完就走。”林杰点头。
ROV下潜。冷泉边界一如往常,乳白的菌毯像一小片在海底晾晒的云。
“Z-Shadow-01出现,带‘新滤波’。”雅典娜提示。
“镜像2.1。”
两只海底镜迅速调整延迟与噪声权重,漂移灯标在更远处以“海噪—风噪—螺旋桨噪”的组合回放,像是三条自然形成的“回声廊道”。
Z-Shadow-01迟疑了一秒,还是咬了“最自然”的那一条。
“取完,撤。”
主ROV贴底回撤,穿过温跃层。
就在此时,远方的海面上划过一道刺眼的光——不是船灯,是探照灯。两艘小艇快速靠近!
“C预案。”林杰吐出两个字。
科研船远处忽然拉响了警笛,像是某种“管制信号”。岸警的注意力被拉向那边。阿尔戈渔船则把早已准备好的“渔网束”推入水中——一团粗糙、密集、最像“渔民生计”的东西,把追来的小艇挡了几秒。
“够了。”安保队长冷静地说。
小艇绕过渔网时,阿尔戈已经贴着防波堤的影子滑回了港内水道。
彼得早在岸边等着,指了指另一条巷子:“这边。”
——
回到招待所,所有人都没有说话。每个人都知道,刚才那几秒有多长。
“我们没有越界。”林杰开口,“我们按‘科学采样’的合法路线走,GPS与航迹全在。”
“对方要是‘先发声明’呢?”
“我们就把‘证据链’先发出去。”林杰平静,“提前挂到门户的‘观察者面板’,让所有人看到我们在哪里、什么时候、做了什么。”
——
三个小时后,一家外媒发出“独家”:
“某国团队在黑海进行非法潜航,破坏海底生态!”
门户‘观察者面板’同步上线:
“航迹签名:×××; 时间窗口:×××; 许可文件:×××; 采样明细:×××; ROV作业日志:×××; 第三方见证:×××。”
省台、央媒、海外友媒同步转发:“透明即合法。”
那家外媒的“独家”在半天内被打回原形。
“打脸,不靠嘴。”李军在评论区写,“靠‘证据链’。”
——
清晨,林杰在码头边坐了一会儿。海风不再像刀,反而像一只手,慢慢把昨夜的紧绷抚平。
手机震了一下。
陈静:“我这里太阳出来了。”
林杰:“我这里也是。”
他站起来,对大家说:“回城。”
阿尔戈小队把只读盘一一核对,彼得握住林杰的手,低声说:“你们做的是对的。”
“谢谢你。”
临别时,彼得把一张小小的纸条塞进他手里:“如果还要回来——这个号码。”
林杰把纸条收好,转身往码头另一边走去。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是一条通往更大世界的路。
——
回城的航班上,队员们补觉。林杰没有睡,他在笔记本上列下回城后的第一件事:
“海上证据链指南 0.9: —作业许可的‘模板化’; —航迹与作业日志的‘只读签名’; —第三方见证的‘社会化’; —被动取证的‘合法性阈值’; —公众‘观察者面板’的‘常态化’。”
他写完,合上本子。这时,空乘走过来,轻轻放下一杯热水:“先生,降落前要系好安全带。”
“谢谢。”
窗外的云像软软的山。林杰忽然想到,山的那一边,是在等他的城市。
手机重新有了信号,父亲的信息跳出来:“晚上吃饺子。”
他回了一个“好”。
降落时,阳光从机翼上滑过去,像一把安静的刀,把夜切成了白天。
——
出舱口,陈静站在人群之外,没说话,只伸出手。林杰把只读盘交给安保,才去握住她的手。
“回来了。”
“回来了。”
父亲没有来机场,等在家门口。桌上是热气腾腾的饺子,电视里是他爱看的评书。
“吃。”父亲只说了一个字。
“好。”
饭后,林杰把“海上证据链指南 0.9”的目录念给父亲听。父亲‘嗯’了两声,末了说:“写这么多字,别忘了歇会儿。”
“嗯。”林杰笑。
夜深,他给团队发了一条消息:“今晚都回家。明天开始,写书。”
窗外有风,从远处把城市的灯吹得更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1995:错位人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1995:错位人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