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十章 社区传文明,新址启新程
北平的初冬,“史前文明全球巡展” 落幕的余温尚未散去,“少年护宝联盟” 的办公室里已是热闹非凡。林晓雅、和小雨正围着一张手绘的 “社区传播地图” 讨论 —— 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北平各个社区、学校、图书馆的位置,每个位置旁都写着不同的 “文明传播方案”,这是巡展结束后,青少年团队发起的 “史前文明社区传播计划”,旨在让文明守护的理念走进日常,融入生活。
“我们可以在社区里开设‘史前文明小课堂’,用简单的手工制作,教大家还原史前陶器、绘制星象符号,” 和小雨指着地图上的 “和平社区” 标记,“比如用黏土捏制迷你太阳器,在上面刻上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既能让大家感受史前工艺,又能激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林晓雅点头补充:“学校方面,我们可以和历史老师合作,设计‘史前文明探索课’—— 让学生们分组,通过数字博物馆的线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史前遗址,然后用情景剧、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成果。之前卡洛斯团队在墨西哥的学校试过这个方法,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特别高!”
计划启动的第一周,青少年团队就走进了和平社区。社区活动中心的大厅里,几张长桌上摆满了黏土、颜料、画笔,林晓雅戴着扩音器,向围坐的居民介绍史前陶器的制作工艺:“大家看,这是撒哈拉岩画里记载的史前陶器,它的底部有三个小脚,方便在火上加热;表面的螺旋纹不仅是装饰,还能增加摩擦力,方便手持。现在,大家可以用面前的黏土,捏制属于自己的‘史前陶器’,还可以在上面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居民们立刻兴致勃勃地动手创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黏土捏了一个带着东巴文 “福” 字的陶罐,笑着说:“我年轻时去过丽江,见过东巴文,今天把它刻在‘史前陶器’上,也算不同时代文明的结合了!” 旁边的小朋友则捏了一个卡通版太阳器,在上面画满了星星,兴奋地说:“我要把它送给我的外国笔友,让他也知道史前文明的故事!”
社区传播的同时,“全球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 的升级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技术团队根据巡展期间收集的用户反馈,新增了 “文明故事地图” 功能 —— 用户点击地图上的任意国家或地区,就能看到该区域的史前文明遗址介绍、相关符号解读,以及当地青少年创作的文明故事。比如点击肯尼亚,就能看到卡玛尔团队拍摄的撒哈拉岩画纪录片;点击墨西哥,就能欣赏《跨越大西洋的友谊》动画短片。
“数据库升级后,访问量比之前增长了 30%,” 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向林晚秋汇报,“最受欢迎的是‘符号 DIY’板块,用户可以用数据库里的史前符号,组合成自己的‘文明宣言’,还能分享到社交平台。目前已经有超过十万用户创建了自己的‘宣言’,其中不少是来自中小学的学生。”
就在社区传播和数据库升级有序推进时,一条新的遗址线索突然传来 —— 巴西的青少年团队在亚马逊雨林的考察中,发现了一处疑似史前文明的洞穴遗址,洞穴内的岩壁上,刻着与撒哈拉岩画、玛雅符号相似的 “星象左旋” 标记,还出土了一件带有螺旋纹路的石制工具,与罗布泊太阳墓出土的器物工艺高度相似。
“这很可能是‘史前全球文明交流网’在南美洲的新节点!” 沈青崖拿着巴西团队传来的照片,兴奋地说,“石制工具的螺旋纹路,与我们之前在撒哈拉、玛雅遗址发现的完全一致,说明史前人类的技术传播范围,比我们之前想象的更广泛。”
林晚秋立刻组织跨国协作会议,巴西、中国、埃及、墨西哥的青少年团队代表,以及考古专家齐聚线上。巴西的青少年代表卢卡斯,通过视频展示了洞穴遗址的细节:“洞穴的深处,还有一幅巨大的‘迁徙图’,上面的路线从南美洲出发,穿过大西洋,连接到非洲的标记点,与玛雅遗址的‘全球交流网’地图完全吻合。我们还在洞穴内发现了疑似农作物种子的遗存,正在进行年代检测。”
埃及的阿米娜立刻提出建议:“我们可以派团队携带便携式数字采集设备,前往巴西协助勘探,同时将洞穴的符号数据上传至数据库,与全球其他遗址的符号进行比对,说不定能发现新的交流线索。”
墨西哥的卡洛斯也补充道:“我们团队有丰富的雨林遗址勘探经验,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还能将巴西的符号与玛雅的‘长纪历’符号进行深度匹配,帮助破解‘迁徙图’的路线密码。”
会议结束后,跨国勘探小队迅速组建,林晓雅、和小雨主动申请加入,负责记录勘探过程中的文明故事,以及与巴西当地的青少年开展交流活动。出发前,他们特意带着社区居民制作的 “文明信物”—— 有刻着东巴文的黏土太阳器,有画着撒哈拉岩画的手帕,还有写满不同语言 “文明共生” 字样的笔记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玉骨:民国盗墓秘闻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