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的六月,燕京的风还带着几分春日的余温,却吹不散北影办公楼里那股若有似无的凝重。
办公楼三层的院长办公室,木质门窗被阳光晒得泛出暖黄的光晕,桌上的搪瓷杯里飘着淡淡的茶香,沈聪生院长坐在藤椅上,指尖夹着一份薄薄的资料,眉头微蹙却难掩眼底的笃定。
“谢老师,你把李默然的资料录入档案,备注上暂时外出实习。”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目光落在窗外那排刚抽新芽的白杨树上,仿佛能透过枝叶看到远方的风景。
门口站着的谢老师接过资料,指尖触到纸张上 “李默然” 三个字时,忍不住皱起了眉。
她迟疑着开口:“可是院长,他已经被禁止拍电影了,咱们还把他招为正式学生,会不会……”
后面的话没说出口,但担忧却清晰地写在脸上。毕竟现在外面关于李默然的流言不少,有人说他得罪了大人物,有人说他以后再也不能出现在荧幕上,这个时候把他的名字留在北影的档案里,无疑是要顶着不小的压力。
沈聪生轻轻放下搪瓷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一声轻响。他抬眼看向谢老师,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带着几分历经世事的从容:“哼,那帮人禁不了他多长时间的。”
他从事影视行业几十年,见过太多有才华却被埋没的人,可李默然不一样,那孩子眼里的光、对表演的执着,还有在镜头前浑然天成的灵气,都是旁人难以企及的。
他坚信,这样的人才,绝不会被一时的禁令困住。
谢老师看着院长坚定的眼神,心里的疑虑渐渐消散。她用力点了点头:“明白了院长,我马上去办理,一定把资料整理妥当。”
说完便捧着资料转身离开,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仿佛也被院长的信心感染,觉得李默然总有一天会重新站上属于他的舞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浙江,小花越剧团的排练场里却是一派热闹景象。
青砖铺就的地面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墙角的茉莉花散发着清甜的香气,十几个穿着练功服的演员正跟着胡琴的节奏排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选段,水袖翻飞,唱腔婉转,将越剧的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荟敏,有你的信!” 副班主张桂兰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朝着排练场角落正在压腿的陶荟敏喊道。
她嗓门洪亮,一开口便让排练的声音都小了几分,不少演员都好奇地看了过来。
陶荟敏听到声音,立刻停下动作,裙摆上的褶皱还没来得及抚平,就快步朝着副班主跑过去。
她接过信封,指尖刚碰到那熟悉的字迹,心跳就忍不住加快了几分。
信封上的邮戳印着 “羊城” 两个字,寄信人落款写着 “羊城靓仔”,不用看她也知道,这是李默然寄来的。
自从上次拍完《红楼梦》分开后,他们就一直没联系,剧团流动性大,今天在这个县城演出,明天又要去下一个乡镇。
她好几次想给他回信,却总因为李默然当时还在燕京而作罢。
此刻握着这封沉甸甸的信,她心里又激动又忐忑,仿佛有只小鹿在不停乱撞。
“看你急的,快去那边看,别耽误一会儿排练。” 张桂兰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满是打趣。
她早就看出陶荟敏和李默然之间的情意,一个饰演黛玉,一个饰演宝玉,在剧组里朝夕相处,眼里的温柔是藏不住的。
陶荟敏脸颊微红,小声说了句 “谢谢班主”,便抱着信封快步跑到排练场旁边的柳树下。
这里少有人来,只有风吹过柳叶的 “沙沙” 声,正好能让她安安静静地读信。
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纸,熟悉的字迹立刻映入眼帘,带着几分潇洒,又透着些许认真。
“敏,很抱歉,用这样的方式跟你告别。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信,握着笔的时候,总觉得手都在发抖,很不习惯,因为不知道怎么写才能把心里的话都告诉你。有很多很多话想要对你说,从第一次在剧组见到你,看你穿着黛玉的戏服,眼神里满是愁绪的时候;到后来我们一起对戏,你因为入戏太深偷偷抹眼泪的时候;再到杀青那天,你说以后还想和我一起演戏的时候…… 这些画面都在我脑子里转,可真要写下来,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读到这里,陶荟敏的眼眶已经开始发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她想起拍《红楼梦》的时候,李默然总是会在她入戏太深走不出来的时候,给她递上一杯热茶,轻声安慰她 “只是演戏,别太难过”。
会在她因为记不住台词而着急的时候,耐心地陪她一起琢磨;会在休息的时候,给她讲他小时候的趣事,逗得她哈哈大笑。那些日子,是她最开心、最难忘的时光。
“我有想过去找你,知道你们剧团一直在四处演出,我托了好多人打听你们的下一站演出地。好不容易问到的时候,却又出了变故 —— 我被禁止拍电影了。他们说我‘风格不当’,不适合再出现在荧幕上,还说要是我不听话,就连以后从事相关行业的机会都没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