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第一个月,在最初的兴奋与适应过后,真实的挑战如同湖面下潜藏的暗礁,开始逐一显现。凌曦这艘刚刚习惯了新航道的小船,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几朵颇具分量的“浪花”。而凌空一家,这座始终亮着的灯塔,其光芒也需穿透这些微澜,指引方向,并提供更精准的支撑。
一、“‘学业’浪花:当兴趣遇到瓶颈与枯燥”
一年级的学业内容开始展现出其重复性和需要耐心打磨的一面,这对凌曦的专注力和毅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书写”的枯燥攻坚战: 语文学习进入了汉字书写的强化阶段。要求不再是会认、会读,更是要写得规范、工整、有一定速度。大量的重复性抄写练习,对于天性活泼、思维跳跃的凌曦来说,逐渐变成了一种煎熬。他的字迹开始变得潦草,握笔姿势也时不时退回原样,作业本上被圈出的“需改进”字迹多了起来。
·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遍?我会认不就行了吗?”他扔下铅笔, frustration (挫折感) 显而易见。
· 凌空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拿出了凌曦的“熟练度面板”——当然,是以一种他能理解的方式。“看,儿子,‘书写工整’和‘书写速度’这两个技能条,就像你游戏里的角色等级。现在它们遇到了‘瓶颈期’,需要大量的‘经验值’才能升级。每认真写一个字,就是在积累经验。爸爸相信,只要坚持‘打怪’(认真书写),很快就能突破瓶颈,看到进度条猛地往前一跳!” 这种游戏化的解读,让凌曦感到新奇,他看待书写练习的目光,从纯粹的抗拒,多少带上了一点“刷经验”的挑战心态。凌空的【激励策略 - 熟练 (70%)】 再次发挥作用。同时,苏暮雨引入了“小小书法家”欣赏环节,带他看一些优美的硬笔书法作品,感受汉字的结构之美,从审美层面激发内在动力。
· “数学应用”的思维转型阵痛: 数学应用题的情境更加复杂,常常需要多一步思考,或者从文字中提取隐藏的数学关系。凌曦有时会读不懂题,或者理解偏差。
· 面对“小明前面有5人,后面有3人,队伍一共几人?”这样的题目,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8人”,而忽略了小明自己。
· 凌空意识到,这是思维从具象到抽象转换过程中的必然阵痛。他不再急于讲解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凌曦“演出来”。他让凌曦扮演小明,用乐高小人代表前后的人,通过实际排列,让他直观地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概念。这种“情境还原法”帮助凌曦搭建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桥梁。【数学思维与应用 - 熟练 (78%)】 在磕磕绊绊中稳步前行。
· “科创班”的第一次受挫: 科创班的课程进入了简单的编程逻辑控制阶段,需要让搭建的小车按照指定路线行驶。凌曦和搭档在调试时,小车总是偏离轨道。反复尝试失败后,搭档有些气馁,凌曦也涨红了脸,第一次在兴趣班上感受到了强烈的挫败感。
· “是不是我们搭得不对?还是这个程序根本就是错的?”他回家后有些沮丧地向凌空倾诉。
· 凌空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问:“你们试过把小车走的每一步都分解开,单独检查是哪个指令出了问题吗?就像侦探破案,要找到最关键的那个线索。” 他引导凌曦学习“排查法”和“分步调试”的逻辑。周末,凌空陪着凌曦在客厅里用胶带贴出轨道,一遍遍试验、记录、调整。当小车最终稳稳驶完全程时,凌曦欢呼雀跃,那份战胜困难后的喜悦,远比一帆风顺的成功来得更加深刻。【问题解决与调试能力 - 熟练 (55%)】 在实战中得以解锁和提升。
二、“‘社交’涟漪:在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平衡”
随着班级生活的深入,孩子间的社交也变得更加微妙,合作与竞争并存,对凌曦的情商提出了新考验。
· “板报小组”的合作艺术: 担任板报小组成员,意味着他不能再单打独斗。小组内,一个女孩想法天马行空但缺乏条理,一个男孩做事认真但略显固执。第一次合作讨论就不欢而散。
· 凌曦夹在中间,既觉得女孩的想法有趣,又明白男孩的顾虑有道理,不知如何协调。
· 苏暮雨在晚餐时,以闲聊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工作中团队合作的例子:“就像妈妈做设计,有时候我觉得A方案好看,同事觉得B方案更实用,我们不会吵架,而是会把A和B的优点拿出来,看看能不能融合成更好的C方案。你们板报小组也可以试试呀?”
· 凌曦若有所思。第二天,他尝试着提议:“我们把妙妙(女孩)画的这个太空飞船,和刚刚(男孩)设计的这个星球轨道结合起来,怎么样?飞船绕着星球飞!” 这个“融合方案”得到了双方认可。凌曦初次尝到了作为“协调者”的甜头,【沟通与协调能力 - 熟练 (58%)】 悄然增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