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年间的隋朝,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鸡飞狗跳。隋炀帝一门心思往外折腾,又是征高丽又是修运河,把天下百姓折腾得苦不堪言。这不,各地的盗贼跟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今天你占个县城,明天他抢个粮仓,搞得地方官府焦头烂额。就在这乱糟糟的时局里,两对“冤家”轮番登场,一边是骁勇善战的猛将组合,一边是花样百出的反贼团伙,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又惊心动魄的大戏。
先说说那对堪称“隋末最佳拍档”的猛将——张须陀和罗士信。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隋唐演义》,里面有个少年猛将,傻英雄罗士信,他可以“力拔牛牯”“飞石打将”,这个罗士信就是以本文真实的罗士信为蓝本,强化了“傻英雄”形象和传奇情节,更具戏剧张力。
话说张须陀时任齐郡郡丞,这人可不是一般的厉害,不仅打仗勇猛,还特别会笼络人心。齐郡在他的治理下,老百姓日子相对安稳,所以打起仗来,大家伙儿都愿意跟着他卖命。当时齐郡一带最有名的贼头是王薄,这小子仗着自己有点武力,纠集了一群亡命之徒,在泰山附近占山为王,到处劫掠,官府多次围剿都没能把他怎么样。
张须陀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他摸清了王薄的活动规律,趁着夜色,带着大军悄悄地摸到了泰山脚下。王薄正带着手下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庆祝最近的“丰收”,压根没料到隋军会突然杀到。张须陀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狼似虎地冲了上去,贼军瞬间乱作一团,哭爹喊娘地四处逃窜。王薄好不容易才带着残兵败将杀出重围,心里把张须陀恨得牙痒痒。
可王薄这小子贼心不死,又联合了孙宣雅等几个贼头,凑了一支更庞大的队伍,想找张须陀报仇。结果呢?每次都被张须陀打得落花流水,到最后,王薄一听到“张须陀”三个字,腿都打哆嗦。而让王薄等人更崩溃的是,张须陀身边还跟着一个“小煞星”——罗士信。
罗士信是历城人,参军的时候才十四岁,搁现在还是个初中生呢。可别小瞧这孩子,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力气大得惊人,舞起长矛来虎虎生风。有一次,张须陀率军在潍水畔与贼军对峙,罗士信见贼军阵前耀武扬威,心里憋不住劲了,二话不说,翻身上马,直奔贼军阵中。
贼军们见冲过来一个毛头小子,都没当回事,还嘲笑他“乳臭未干,也敢上战场”。结果罗士信手起矛落,瞬间就斩杀了好几名贼兵。更绝的是,他把一颗贼兵的脑袋割下来,往空中一扔,然后手握长矛,精准地把脑袋串在矛尖上,骑着马在贼军阵前慢悠悠地巡了一圈。这波操作直接把贼军们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没人敢上前半步。
张须陀一看机会来了,立刻率领大军发起进攻,贼军本来就被罗士信吓破了胆,根本抵挡不住,大败而逃。罗士信还有个特别的习惯,每杀一个敌人,就会割下对方的鼻子,战后用来清点战功。这习惯虽然有点“重口”,但在当时却是最直接有效的验功方式,张须陀对他赞赏有加,每次打仗都把他带在身边。
从此,隋军阵营里就多了一对“黄金搭档”:张须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罗士信紧随其后,所向披靡。两人配合默契,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名气越来越大。隋炀帝在辽东打仗的时候,听说了他们的事迹,特意派人到齐郡慰问,还让人画下他们作战的场面,带回宫里欣赏,嘴里不停地夸赞:“真是虎将啊!”
这边猛将组合在战场上风生水起,那边反贼队伍也没闲着,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杨玄感。杨玄感是礼部尚书,出身名门望族,他老爹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这小子长得高大魁梧,骁勇善战,还特别喜欢结交朋友,身边聚集了一群失意的官员和贵族子弟。
当时隋炀帝治国无方,朝政混乱,又对杨家这样的大家族猜忌重重,杨玄感心里早就不满了,暗中盘算着要造反。机会终于来了,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丽,让杨玄感在黎阳督运军粮。杨玄感一看,这可是天赐良机,立刻动起了歪心思,故意拖延漕运,把军粮扣在手里,想让渡辽的隋军断粮挨饿。
同时,他还派人偷偷召回了在辽东跟随隋炀帝的弟弟杨玄纵和杨万石,一家人要联手干一番“大事业”。大业九年六月,杨玄感在黎阳正式起兵造反。为了师出有名,他谎称要讨伐水军将领来护儿,紧闭黎阳城门,在城里强行征召男丁入伍,还设置了各种官职,搞得有模有样。治书侍御史游元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出面劝阻,结果被杨玄感一刀杀了,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
杨玄感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够,特意派人把李密请来当谋主。李密可是个厉害角色,足智多谋。评书《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李密,就是以这个真实李密为核心蓝本,保留了他“智谋过人、聚众反隋”的核心经历,同时添加了“牛角挂书”的励志情节、与瓦岗众将的恩怨纠葛等戏剧化内容,强化了其“枭雄”气质,适配文学作品的故事性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