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燕州裹着温软的风,望江小区的梧桐树枝叶舒展,傍晚时分总能听见蝉鸣的初啼。初二下学期的周末,凌小渊像往常一样跟家人报备 “去同学家赶作业”,却背着装着精密测量工具的旧帆布包,悄悄钻进地下室
—— 地下 100 米的实验室里,主备能源系统的最后搭建与调试即将完成,所需要的核心材料,早已通过小渊筛选的渠道采购到位,只待最后组装。
地下室通道已被纳米盾构集群修整得平整光滑,通道壁上的超导铅板泛着冷冽的淡蓝色微光。
走到通道尽头,500 平米的实验室核心区豁然展开:地面铺着银灰色的超导金属板,踩上去没有丝毫声响;墙面嵌着用蓝星钛合金与碳化硅合成的 “类透光金属”(小渊通过废弃科研器材渠道采购的钛合金板材,经幽核指导加工而成);
空间划分为能源区、智脑区与实验区,能源区的金属支架已提前搭建完毕,支架所用的高强度合金管,是小渊从特种材料供应商处订购的 “工业废料管”(实则为符合标准的合金基材)。
“启动主能源系统搭建程序,调用多功能盾构集群辅助零件预处理。”
小渊用意念下达指令,幽核的虚拟屏跳出 3D 建模图
—— 主能源是体积仅 10 立方米的微型冷聚变反应堆,通体需用 “类超导合金” 包裹,核心材料是小渊采购的铌钛合金锭与高纯度石墨烯粉末;反应舱的双层密封结构,需用到钨合金板材与氧化锆陶瓷片,这些都来自他筛选的 “工业边角料” 渠道,虽为剩余材料,经过重新融合后完全符合性能标准。
小渊走到实验室角落的原料堆前,这里整齐堆放着他采购的各类核心材料:
封装完好的铌钛合金锭、装在密封罐里的石墨烯粉末、卷成筒的钨合金薄片,还有一箱切割好的氧化锆陶瓷片。他抬手激活幽核,淡蓝色的能量流笼罩住原料堆,同时对盾构集群下达指令:
“将铌钛合金锭切割成 1.2 米 ×0.8 米的板材,厚度控制在 5 毫米;石墨烯粉末与合金粉末按比例混合,制备成类超导复合材料;钨合金薄片压制成反应舱内层壳体,误差不超过 0.01 毫米。”
盾构集群立刻行动:上万个微型机器人分工明确,一部分用高精度激光切割器处理铌钛合金锭,切割面光滑如镜,幽核实时校准尺寸,确保每块板材误差在允许范围;
另一部分机器人操控微型混合釜,将石墨烯粉末与合金粉末按 3:7 的比例均匀混合,同时加热至 800℃,制备出淡蓝色的类超导复合材料;
负责加工反应舱的机器人,则用微型冲压机将钨合金薄片压制成弧形壳体,再用分子级焊接技术拼接,确保壳体密封性能达标。
整个预处理过程中,小渊全程监控,偶尔通过幽核微调参数。
—— 比如发现石墨烯混合比例偏差 0.5% 时,他立刻让机器人补充粉末,避免影响超导性能。
“这些材料性能直接关系到反应堆安全,半点不能马虎。”
他心里想着,指尖划过刚加工好的类超导合金板,表面泛着细腻的金属光泽,完全看不出是用 “工业边角料” 制成。
接下来是反应堆核心组装。小渊指挥盾构集群将类超导合金板拼接成圆柱形外壳,机器人用微型机械臂精准对接每一块板材,接缝处用超导焊料填充,幽核的全息投影实时显示接缝密封性,确保无能量泄漏风险;
反应舱的组装更为精细,内层钨合金壳体与外层钛合金壳体之间,需嵌入氧化锆陶瓷片作为隔热层,小渊通过幽核的 “分子级定位” 功能,引导机器人将陶瓷片一片一片嵌入夹层,每片的贴合度达 0.001 毫米。
反应堆的能源接口与导线连接环节,盾构集群的作用尤为关键。
小渊采购的超导导线(外层裹着绝缘涂层),需精准对接至反应堆底部的 24 个接口,机器人用微型剥线钳剥离导线外层绝缘层,再用超导接头将导线与接口连接,全程在幽核的电流监测下进行,确保每个接口导电性能稳定。
最后一步是填充燃料。
小渊将采购的氦 - 3 气体罐(伪装成 “工业保护气罐”)连接到反应堆的燃料注入端口,幽核启动提纯模块,过滤掉气体中的微量杂质,使氦 - 3 纯度提升至 99.999%。随着他按下注入按钮,淡蓝色气体顺着管道流入反应舱,全息仪表盘亮起:
【燃料注入完成,氦 - 3 与氘比例 1:2,符合冷聚变反应需求】。
“启动主能源冷聚变反应。”
指令落下,反应堆内部泛起淡紫色光 —— 氦 - 3 与氘在磁场约束下(磁场由小渊采购的钕铁硼磁体组成)形成等离子体漩涡,运行时仅发出细微 “嗡鸣”。
仪表盘数字跳动:【反应效率 98%,输出功率 100MW,余热回收启动】,100MW 的功率足以支撑实验室全负荷运转,且无放射性废料产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顶级豪门当咸鱼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我在顶级豪门当咸鱼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