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风暴眼与定海针
《纽约时报》那篇题为《血钴与沉默的巨头:刚果(金)矿场背后的阴影》的调查报道,如同在华盛顿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报道以详实的证据、触目惊心的图片和内部文件,揭露了那家美国矿业巨头在刚果(金)的项目中系统性使用童工、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并向当地官员行贿以换取保护的丑闻。报道虽然没有直接提及CFIUS对DSM的审查,但其发布时间和针对性,让所有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关联。
舆论瞬间哗然。环保组织、人权机构、甚至部分国会议员纷纷发声谴责,要求展开调查。那家矿业巨头的股价应声暴跌,公司声誉遭受重创,不得不紧急启动危机公关,并宣布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其背后的政治代言人也一时间焦头烂额,疲于应对,再也无力推动针对DSM的审查。
CFIUS对NDTK(诺德科技)的审查,虽然程序上仍在进行,但失去了最有力的幕后推手,其力度和势头明显减弱,逐渐陷入了官僚程序的泥沼。DSM聘请的顶级律所趁机发力,不断提出动议,要求CFIUS澄清指控依据,或尽快做出明确结论,将对手拖入了漫长的法律拉锯战。
风暴的中心,DSM,反而因此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甚至因祸得福——那篇报道无意中凸显了DSM在非洲遵循更高标准和进行社区投入的“负责任投资者”形象,为其在舆论和某些特定圈层中赢得了一些同情分。
林凡在君悦府的书房里,看着“暗影”团队发来的局势评估报告,脸上没有任何得意的神色。他深知,这只是暂时逼退了明处的攻击,暗处的敌人绝不会善罢甘休。CFIUS的审查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要程序未终结,就始终是隐患。
“不能被动等待。”林凡自语。他需要更强大的“定海神针”,来彻底稳固DSM的根基。
他将目光投向了DSM一直以来相对薄弱,却至关重要的环节——顶尖学术声誉与基础科研的深度绑定。
他启动了DSM一项名为“智慧基石”的长期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以DSM旗下多家离岸基金的名义,向全球(包括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MIT、斯坦福、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以及国内的清北、华五等,捐赠巨额资金,设立不以DSM命名的、开放性的“前沿科技研究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这些捐赠不寻求直接控制或技术回报,唯一的条件是研究方向和获奖者的选择,由一个国际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独立委员会决定,DSM仅保留观察员席位。此举旨在构建一个与全球顶尖学术圈的利益共同体和声誉纽带。当DSM与学术界最聪明的大脑们通过巨额资助和荣誉奖项紧密相连时,任何试图以“技术安全”为由对其进行的政治打压,都将面临来自学术界的巨大反弹和质疑。
与此同时,林凡也加紧了DSM与国内顶尖科研力量的融合。他促成了“诺德科技”与国内多家顶尖实验室在量子计算、新材料等更前沿领域的“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并将部分非核心但颇具潜力的前期研究项目,完全放在国内进行。
这一系列操作,如同为DSM这艘巨舰加装了一层坚固的学术“装甲”和深植于东西方的“锚链”。
就在林凡忙于构建“定海神针”时,国内的风波也悄然平息。“繁星计划”在十个城市的推广未受到海外风波的明显影响,反而因为林凡在应对CFIUS审查过程中,间接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和深不可测的背景,让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地方政府更加坚定了合作的决心。
风暴眼的短暂平静,也让林凡情感网络中的涟漪逐渐平复。
王漫妮 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她虽然不清楚具体细节,但从海外渠道商恢复热情的态度和林凡重新变得规律的联络中,感觉到危机已经过去。她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平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林曼时尚”与AI公司合作的“智能穿搭系统”上线筹备中,试图用更好的业绩来回应林凡的信任。
顾佳 在得知危机化解后,心中松了一口大气。她没有多问,只是在一个周末,带着自己茶园最新炒制的、带着山野气息的明前茶,亲自送到了君悦府。她没有久留,放下茶叶,看着林凡略显疲惫但依旧沉静的面容,轻声说了一句:“一切都好就行。”便转身离开。这份无声的关怀和理解,比任何言语都让林凡感到熨帖。
安迪 则通过专业渠道,大致还原了林凡应对CFIUS的全过程,包括那篇《纽约时报》报道的精妙时机。她对林凡这种“围魏救赵”、精准打击对手弱点的策略钦佩不已。在一次关于“科技向善”产业联盟下一步发展的视频会议上,她看向林凡的目光中,除了专业的认可,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欣赏,那是一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默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都市纵横:从影视签到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都市纵横:从影视签到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