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住的地方,都是岛上渔民的家庭宾馆,大家分散的比较开。
这个岛不太大,人也不多,突然涌进来100多号人,顿时,让岛上有些手忙脚乱起来。
岛上物资相对匮乏,蔬菜水果尤其金贵,夏天不时有人过来旅游,运输船来的挺及时,但一到冬天,运输船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起来。
每天餐食最常见的就是咸鱼、虾酱、罐头和耐储存的白菜土豆。
开始几天还觉得新鲜,日子一长,嘴里真是能淡出鸟来。
郭滔则对岛上的“洗澡大业”记忆犹新。
男演员们体力消耗大,收工后一身汗泥,这就需要洗澡,可岛上的热水却时有时无。
没办法,张峰安排靳超协调了两个房间,专门安装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供大家洗澡。
可因为人太多,每次洗澡都像是一场战役。
一群人拿着脸盆毛巾,提前半小时去排队,就为抢那有限的热水龙头。
雾气昭昭的澡堂里,一群“江德福”、“老丁”、“王政委”挤在一起,互相搓背,聊戏扯淡,苦中作乐,倒真处成了战友般的交情。
海青则笑称自己快被海风吹成了“真正的江德华”。
她本来皮肤白皙,为了更贴近角色,化妆师每天都要给她打上深色的粉底,再点上两团“农村红”。
海风一吹,脸上又干又痒,卸了妆后皮肤敏感发红。
她索性也不怎么护理了,笑着说:“这样更好,更接近德华那种风吹日晒的糙劲儿了。”
她甚至跟当地渔民家属学了怎么刮鳞杀鱼、怎么补渔网,手上磨起了薄薄一层茧子。
大家都打趣道:“海清,戏拍完了您可以直接留岛上生活了。”
剧组在海岛上的拍摄,与在影视城相比,困难也很大。
海岛上的天气变幻莫测,一场计划好的晴空万里的戏,可能转眼就阴云密布。
而海浪的声音时大时小,录音师经常焦虑地抱着设备寻找最佳角度。
另外,还要协调岛上的群众演员,借用渔民的船只屋舍,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件小事搞不定,都影响剧组拍摄的进度。
但奇妙的是,正是这种远离喧嚣的集体生活,这种同甘共苦的相处,这种对创作极致的专注和打磨,反而让整个剧组凝聚成一股绳。
大家的心都拴在那一个个角色、一场场戏上。
吃的简单,睡的硬板床,洗冷水脸,吹割脸的海风……
这些物理上的艰苦,仿佛成了一种精神的淬炼,让他们更能贴近那个物质匮乏却情感丰沛的年代,更能理解江德福、安杰、德华们在那座海岛上所经历的一切悲欢离合。
……
海岛的清晨,咸湿的海风裹挟着寒意,穿过片场临时搭建的红砖房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片场却早已热火朝天,工作人员穿着厚厚的军大衣忙碌着,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一团薄雾。
“第五场第三镜,action!”张峰坐在监视器后,目光紧盯着屏幕。
镜头里,郭滔饰演的江德福正和蒋新饰演的安杰对峙。
这场戏是两人婚后第一次激烈争吵,为的是是否要把乡下妹妹德华接来同住。
郭滔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军装下摆,这个细节是他自己加的——一个常年握枪的军人,紧张时总会摩挲最熟悉的触感。
蒋新则微微昂着头,眼神倔强却又不失优雅,哪怕穿着粗布衣裳,那资本家小姐的傲气依然从骨子里透出来。
“卡!这条过了,郭哥,新姐,演的不错,很到位!”张峰从监视器后抬起头,冲两人竖了个大拇指。
“这俩人的对手戏演的真不错!”后面传来一个好听的女声,声音脆脆的。
张峰有些熟悉,一转脸,就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
吴樾穿着一件米白色长款羽绒服,围巾随意地搭在肩上,正笑吟吟地看着他。
她的短发有点乱,应该是来是路上海风吹的,她却毫不在意,双手插在衣兜里,整个人显得随性又自在。
“樾姐,你咋来了?”张峰惊喜地快步上前,脸上的笑容真切而热烈:“你怎么没提前说一声?我好去接你!”
吴樾对张峰的态度很满意,那个惊喜是装不出来的:“我来探我闺蜜海青的班,干嘛要给你说?”
她故意板起脸,但眼里的笑意藏不住:“怎么,不欢迎啊?”
张峰傻呵呵地乐着,他确实好久都没见到吴樾了,平时都是电话联系。
猛一见,确实很激动。
上午的拍摄也快结束了,张峰趁机宣布休息。
剧组顿时热闹起来,工作人员开始收拾器材,演员们则搓着手走向临时搭建的取暖处。
吴樾把自己带来的自热火锅和一些恶小零食给大家发了发,惹得大家一片欢腾,纷纷向吴樾表示感谢。
中午,张峰让房东老两口单独整了几个好菜,请吴樾和海青吃饭。
三人围坐在小木桌旁,桌上摆着几道家常菜:清蒸刚上岸的海鱼、蛤蜊炒蛋、一盆热气腾腾的海带排骨汤,还有岛上特有的咸菜炒肉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娱之现实主义导演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华娱之现实主义导演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