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一个个子不高、身材很瘦的女人插话道:“张导,你看的是不是《信号》?张峰导演的《信号》确实拍的好,构思超绝,大家都说能把它拆成几个电影拿到电影院上映!”
张峰还真认识这个女人,很有名的一个女人,柴婧。
张一谋哈哈一笑:“那你可就猜错了,我平时工作忙,《信号》还真的没看过,我看的是《想见你》,我夫人推荐我看的!”
“哈哈……”众人都捧场地笑了起来。
张峰把李艺同介绍给了张一谋:“张导,这是我女朋友李艺同……”
“女朋友啊?女朋友好,”张一谋和李艺同握了握手:“你好,我看过你演的戏,一人分饰两角,演的很好,在年轻演员中很难得!”
李艺同手紧张的有些微微发颤:“谢谢张导的夸奖,我差的还远呢,还得好好努力!”
张峰笑道:“艺同,你这也算是入了张导的眼了!说不定张导拍下部戏的时候就想起你了!”
“哈哈,我是实话说话!”
张峰和其他人一一握手,除了柴婧之外,还有凤凰卫视的许弋辉,另外还有编剧团队刘桓、严歌玲这些人。
柴婧说话直接,带着股媒体人特有的敏锐;许弋辉则温和许多,言语间透着知性;编剧刘桓和严歌玲话不多,但眼神里透着审视和好奇。
不过,张峰有些疑惑,怎么没有国内的大导演过来捧场啊?
凭着一谋导演国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自己电影首映礼,不应该是宾客盈门、高朋满座吗?
今天这个场面,似乎有些冷清啊!
他还想认识认识姜闻、陈大诗人这些知名导演呢!
恰在这时,张峰见到张卫平也带了几个人走进贵宾室,都是一些影视公司的人。
有两个面熟,张峰却叫不出名字来,好像是华宜和尚世的副总。
张一谋见张卫平进来,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了起来,也没搭理张卫平,看了看手表,对身边的人说道:“咱们先去前面放映厅吧,时间马上就到了!”
这一刻,张峰才猛地想起来了!
业内早有传闻,张一谋和张卫平这对黄金搭档,矛盾由来已久,而正是在《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前后,关系彻底破裂的!
此前,新滑面公司为配合电影上映,发行了《十三钗,我们一起走过》一书。
当天,有网站就从这本书中选发主演倪怩的一段文字,放置在网页的重要位置,题目耸人听闻之效:《我与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床戏》。
为了宣传能干出这种事儿的,除了张卫平,没有其他人了。
这个人是个没有底线的资本家。
这一下子就惹恼了张一谋,倪怩是他千挑万选出来的“谋女郎”,就这样被人诋毁,让他火冒三丈。
他在接受采访时很生气:“电影可说的地方那么多,新滑面怎么非抓住这么个庸俗点拿来炒作?档次太低,简直是在糟蹋我们的劳动。真让人脸上无光……这不是宣传,是捣乱。”
张峰眼看着张卫平一行人走过来,和张一谋几乎是擦肩而过,两人目光有瞬间的交错,却谁都没有再跟谁多说一句话,那空气里的寒意,比外面的北风还冷上几分。
张峰心里想笑,看来传闻非虚啊。
这种场合下的微妙气氛,让他这个“外人”都觉得有些尴尬。
第一阶段是媒体看片时间,随后是首映庆典、媒体发布会及分组采访,这些活动一直会持续到晚上十点半。
两点钟,灯光暗下,巨大的银幕亮起。
电影正式开始放映。
电影一开始,就是迷迷蒙蒙的大雾,铺天盖地,几乎吞噬了一切。
一群惊慌失措的女学生,在布满硝烟、废墟、火光和尸体的残破街道上没命地奔跑。
她们的喘息声、杂乱的脚步声、远处爆豆般的枪声、沉闷的炮火轰鸣声,交织在一起,瞬间将观众拉入了那个绝望的年代。
一个带着浓重南京口音的、苍老的女声缓缓响起,像在讲述一个遥远而痛苦的梦:“轰炸了20多天,南京……到底是被日本兵攻破了。那天是1937年,12月13号。我记得,那天所有人都在跑,跑啊跑,好像永远也跑不出那场大雾……”
故事围绕着那座在战火中摇摇欲坠的教堂展开。
美国入殓师约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贝尔饰),原本只是个想发点战争财、油滑自私的小人物,为了钱冒充神父留守教堂。
他最初只想保护好地窖里那群惊慌失措的女学生。
与此同时,十四个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为躲避战乱,也强行闯入了这片暂时的“避难所”。
她们浓妆艳抹,举止泼辣,与女学生们的清纯怯懦形成了鲜明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世界在狭小空间里碰撞,摩擦不断。
电影的前半段,张峰看得心情沉重。
贝尔饰演的约翰,其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他从最初的抗拒、算计(甚至想用女学生和风尘女子跟日本人做交易来保全自己),到后来在目睹日军的残暴和这些弱女子们的挣扎后,内心那份被埋没的良知和勇气被一点点激发。
这个过程,贝尔演得层次分明,那种小人物的恐惧、挣扎到最后的担当,颇具说服力。
而真正触动人心弦的,是那群风尘女子。
她们看似放荡不羁,满口脏话,在最初的求生本能下,甚至会与女学生们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和藏身空间。
但当真正的灭顶之灾来临——日军要求教堂交出女学生去参加所谓的“庆功会”——生死抉择摆在面前时,这些被世人轻视的女子,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和牺牲精神。
为首的倪怩饰演的玉墨,这个说着流利英语、曾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成了关键人物。
她看穿了约翰内心的摇摆,也用她的智慧和决断,说服了其他姐妹。
在一个冰冷的雨夜,她们剪去长发,脱下艳丽的旗袍,换上素雅的学生装,决定代替那些更年轻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注定有去无回的死亡之约。
这个决定的过程,电影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她们之间琐碎的争吵、沉默的对视、以及最后互相整理衣装、涂抹口红(那是她们作为女人最后的尊严)的细节来呈现,反而更具冲击力。
喜欢华娱之现实主义导演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华娱之现实主义导演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