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市的夏天,热风裹着栀子花的味儿,知了在树上没完没了地叫。陈远刚从个讨论“非遗钱该怎么分”的会上下来,脑子里还绕着一堆扯皮的事儿,有点烦。他溜达着穿过单位的老宿舍区,想着赶紧回家清静清静,却被老槐树底下格外热闹的动静给吸引了过去。
槐树底下平时是退休老头老太太下棋、唠嗑的地方,今天却围着一圈人,中间是文化局退休多年的沈老教授,精神头十足,正笑得合不拢嘴。陈远算算,老爷子得有八十二了。
“沈老,您家这是祖坟冒青烟了啊!不对,是文曲星住家里不走了!”一个戴老花镜的退休老师拍着大腿说。
“可不是嘛!”旁边一个老大妈接话,嗓门亮堂,“十二年前,您大孙女就是咱市的文科状元,上了北大经管!那得多聪明!这过了十二年,您外孙女又考了全市文科第五,也上了北大,还是新闻学院!沈老,您这家风,真是这个!”她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陈远凑近点,听见沈老声音洪亮,带着笑:“哎呀,可别这么说,都是孩子们自己争气,爱看书,肯用功。老大(指孙女)她自己对经济啊、管理啊感兴趣,觉得这东西能琢磨明白社会是怎么转的;老二(指外孙女)呢,性子活泼,爱关心大事,觉得学新闻能联通天下,记录时代。都好,都好!她们自己喜欢,能学进去,我们就高兴!”老爷子话里透着真心实意的满足,一点儿都不端着。
在陈远那双能看见文运的法眼里,眼前的景象可就太不一般了。沈老爷子周身绕着一层特别舒服、特别温润的乳白色光,那是一辈子泡在书堆里才养得出来的“书卷气”,但这光里头,好像还多了点特别开明、通透的劲儿。
更神的是,这乳白色的光外边,隐隐约约连着两道更年轻、更有冲劲儿的青绿色的气息,但这青绿还不一样。一道青绿气特别亮,带着点“拔得头筹”的锐利和圆满,可仔细看,里头还流动着一点精于计算、善于分析的淡金色细丝(对应学经管的孙女);另一道青绿气没那么扎眼,但更显得敏锐、活泛,核心处闪着擅长沟通、反映现实的亮银色光晕(对应学新闻的外孙女)。这两股气都连着老爷子,一股脑儿地奔向北京,北大那片地界。
这两股隔了十二年、从一个根儿上发出来,却奔着“管钱管事”和“传播发声”不同路子的文运轨迹,让陈远心里一动:这老爷子家的学问底子,不是光培养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给了孩子足够的底气和眼光,让她们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往不同的实在领域里去闯荡。
晚上,文昌殿里。
陈远把这事儿,连细节都跟书灵说了。
书灵一听,眼睛亮了,拍手说:“高啊!帝君,这不光是家里出两个读书好的,这是 ‘一根好苗,开出两朵不一样的花’ !这家子的文运,已经到了圆融、通达的地步了!”
“怎么说?”陈远知道这里头有讲究。
书灵手一挥,文运长河边上那条乳白色的支流又显出来了。“帝君您看,这家子的根本,是人文底子厚(乳白色)。但它分出来的枝杈,没缩在老的文史哲小圈子里。”他指着那两道青绿气,“一道,青绿里带着淡金,这是有‘经世’的心,想把学问用到理解、甚至改善社会怎么运转、资源怎么分的大事上;另一道,青绿里漾着亮银,这是担着‘传播’的责,想用笔和嘴去连通消息、影响大家怎么看事情、记录时代的变化。”
“学经管和学新闻,看着不一路,可都得有厚实的人文底子撑着才行。搞经济没了人文心,容易钻钱眼儿里;做新闻丢了人文魂,容易跟着流量跑偏。这家子能培养出这两条道上的顶尖学生,正好说明他家的人文教育成了!不是教出偏科生,是养出了脑子清楚、心里有根、自己会选路的孩子,而且不管选哪条,都能走到顶尖儿上去!”
书灵越说越带劲:“这才是文运传承的高境界!不光是传了书本知识,更传了那种基于深厚学养的选择眼光、实干勇气和社会担当!现在好多人觉得学文科没用,您看这家子,不就是最好的反驳?这样的文运,不只干净,而且有劲儿、自信、活蹦乱跳的!”
陈远听得心头发热。他算是看明白了,真正好的人文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做文章,而是能实实在在地变成本事,让孩子在各个领域都能站稳脚跟,发光发热。沈老爷子家,就做到了这一步。
陈远的元神又溜达到了那“家运梦境”里。
梦境中间,沈老爷子的魂影儿还是散发着那包容的乳白色光。那“藏书楼”还在,但陈远留神一看,里头不光有老古董,还有讲经济历史的、社会研究的、传播理论的,说明这家子看书不挑食,啥都看。
那“聊天泉”里,映出来的不光有吟诗作对、讲古论今,还有掰扯经济现象、讨论热点新闻的,都是试着把书本上的智慧跟现实世界连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科级帝君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