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刚亮,江风裹着咸腥扫过堤岸。林蔚然靠在快艇边缘,手指还搭在防水袋上,指节泛白。顾明远收起信号屏蔽器,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船靠岸时,她第一个跳下,湿透的帆布鞋踩进泥滩。潮水退得彻底,裸露的礁石上爬满青苔,像一层滑腻的旧漆。她从包里抽出那张图纸复印件,边缘被海水泡得发皱,但排污口的位置仍能辨认。
“不是这里。”她说,“我爸当年采样点在东渠。”
顾明远拧干袖口的水,把纸质地图折成小块塞进内袋。“你刚从水里出来,体温偏低,不适合长时间户外行动。”
“我没晕倒。”她抬头看他,“也没哭,更没说要放弃。你现在拦我,等于帮他们销毁证据。”
他盯着她看了两秒,转身走向停在路边的警用摩托。她跟上去,接过他递来的头盔,没再争。
两人沿江堤骑行,风割在脸上。林蔚然坐在后座,双手攥着他的衣角,眼睛一直盯着前方。老地图上的标记和现实地貌对不上,很多旧渠已被填平,盖了临时仓库。直到一处塌陷的水泥墙边,她突然抬手示意停车。
“就是这儿。”她跳下车,蹲在排水口前。杂草遮住了一半洞口,里面黑得不见底。她掏出热成像仪,开机瞬间屏幕闪了一下,自动关机。
“电磁干扰。”顾明远低声说。
她换上强光手电,往里照了一圈。地面有新翻动的痕迹,土色比周围浅。顾明远蹲下,用指尖捻了点泥,凑近闻了闻:“氨味,浓度不低。”
“下面有管子。”他说,“最近埋的。”
林蔚然拔出折叠刀,撬开一块松动的水泥板。底下露出一段黑色PVC管道,直径比成人手臂还粗。她伸手摸了下内壁,收回时指尖沾着黄绿色黏液,气味刺鼻。
录音笔立刻打开:“时间六点四十三分,地点江堤泵站东侧废弃渠,发现隐蔽排污管,材质为PVC,流向未知。样本已采集。”
她取出密封袋装好黏液,又从包里拿出微型摄像机。镜头刚对准管道接口,顾明远猛地扑过来,将她按倒在地。
枪声没响,但她听见头顶有金属擦过的声音,像是瞄准镜反光。她屏住呼吸,看见十米外草丛里一道红点缓缓移开,消失在树根后。
“狙击手。”顾明远压低声音,“红外锁定,但没开火——他在确认目标。”
她的心跳撞在肋骨上,喉咙发紧。刚才站的位置,现在已经被红点扫过三次。
顾明远拉着她退进旁边的涵洞,背贴墙壁,右手已经握住了配枪。他从军装内袋抽出一张折叠的地图,竖起来挡住身形,同时观察外面动静。
林蔚然喘了几口气,想站起来,却被他一把按住肩膀。她挣扎时手肘碰到了他胸口,一张纸片从他口袋滑落,飘到地上。
她捡起来,指尖一僵。
是剪报,泛黄的报纸页,标题用黑体加粗:《记者父亲携女失踪 疑涉环保黑幕》。日期是1998年7月26日,右下角印着“江城日报”字样。照片里的男人抱着一个小女孩,站在报社门口,胸前别着记者证。那张脸,她曾在无数个梦里拼凑过。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甲边缘还带着防空洞水泥的灰,掌心有刀柄磨出的血痕。可这一刻,她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
“这东西……你怎么会有?”她声音很轻,像怕惊醒什么。
顾明远看了一眼,没接话。他把地图重新塞回口袋,目光仍盯着洞口。
“你爸那天没带任何人走。”他说,“他是独自去泵站取最后一批水样。第二天早上,有人在值班室发现了这张报道,夹在他留在桌上的笔记本里。”
“谁留的?”
“不知道。但这份剪报原本不在公开档案里。它被列为‘内部警示材料’,只在警方高层传阅过一次。”
她盯着那张脸。父亲的眼神和她记忆中不一样——不是新闻纪录片里那个严肃的调查者,也不是母亲相册里笑着抱她的父亲。这张照片里的他,有种孤注一掷的平静。
“他们早就知道他会死。”她慢慢说,“这张报纸,是提前准备好的。”
顾明远终于转过头看她:“你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等支援,封锁这片区域;二是继续往前走,但风险由我们自己承担。”
她把剪报叠好,放进防水袋最内层,紧贴父亲的工作牌。然后重新检查摄像机电量,把备用电池塞进口袋。
“我选第三条路。”她说,“沿着这条管子,找到它通向哪里。”
顾明远皱眉:“你身体还没恢复。”
“我不是在请求同意。”她往外看了一眼,“他们是冲我来的。如果你留下,只会多一个目标。”
他没再拦她。
两人顺着排水渠边缘前行,避开开阔地。土壤颜色逐渐变深,说明地下管网密集。林蔚然每隔十几米就在石头上划一道记号,用的是父亲笔记里的符号——短横代表可疑点,圆圈代表采样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曝光黑幕:我靠笔杆子掀翻商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曝光黑幕:我靠笔杆子掀翻商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