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版原子级修复焊枪的成功,如同给张飞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他马不停蹄,立刻开始对那堆J-10残骸进行筛选和初步处理。
系统提供的“应龙”简化版图纸清晰无比,每一个部件的尺寸、结构、材料要求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他需要从这堆“废铁”中,找出尽可能多可以利用的基材。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首先瞄准的是那根相对最完整的主梁。
这是战机的脊梁,承载着最主要的应力。
按照“应龙”的设计,这根主梁需要承受比原J-10结构高出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复杂载荷。
无论是高速机动下的过载,还是变形机构带来的额外应力,都对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提出了近乎变态的要求。
他启动那台怪模怪样的焊枪,调整好磁铁阵列的角度和能量输出,小心翼翼地对准主梁上一处原有的、不算太严重的疲劳裂纹。
轻微的“嗡”声响起。
在原子级修复力的作用下,裂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弥合,表面的金属变得异常光滑,甚至泛出一种类似水波纹的奇异光泽。
效果显着!
张飞心中一喜,继续对主梁其他部位进行修复和强化。
一根崭新的、闪烁着内敛金属光泽的主梁逐渐呈现出来。
他找来简易的测量工具进行检测。
强度、硬度等指标确实比原材料有了质的飞跃,甚至超出了他已知的某些高端航空合金。
“应该够用了吧?”他松了口气,准备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切割和重塑,以匹配“应龙”的构型。
【警告:检测到目标结构单元极限强度,仍低于‘应龙’主梁设计最低要求37.8%。强行使用,高概率在首次高过载机动中结构性断裂。】
系统冰冷无情的提示音,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张飞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什么?还差将近百分之四十?!”他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这根在他看来已经脱胎换骨的主梁。
“这怎么可能!J-10的原始材料已经是顶尖的了,经过原子级修复强化后,性能提升巨大,怎么可能还达不到要求?”
他无法理解。
“应龙”的设计指标,到底变态到了什么程度?
【‘应龙’基础设计,需考虑跨大气层飞行及局部空间机动,承受极端气动热载荷及粒子流冲刷。现有材料分子键能上限不足。】
系统给出了简洁的解释。
跨大气层飞行?空间机动?
张飞倒吸一口凉气。
他知道“应龙”是空天战机,但没想到系统给的简化版,起点就高到了这种程度!
这已经不是第六代的概念了,这分明是朝着第七代,甚至更远目标去的!
用地球上的材料,去满足部分太空环境的需求?
这差距,不是靠简单的修复和强化就能弥补的。
这涉及到材料科学的根本性突破。
而他,困在这个小小的修理站里,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再次袭来,甚至比刚接到任务时更甚。
当时是看不到方向,现在是看到了方向,却发现隔着天堑。
他颓然坐倒在地,背靠着冰冷的金属箱,望着天花板上那盏昏黄的灯。
脑子里一片混乱。
怎么办?
放弃?不可能。系统任务失败虽然没有惩罚,但安国邦那边怎么交代?国家的期望怎么办?局座的眼泪怎么办?
继续?材料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难道要用这不合格的主梁,造个一飞就散架的“模型”?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天了。
焦虑如同藤蔓,紧紧缠绕住他的心脏,越收越紧。
他烦躁地抓着头皮,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
“系统,有没有办法?任何办法!”他几乎是在心里呐喊,“用我现有的条件,有没有可能解决材料强度问题?”
他只能再次将希望寄托于这个神秘的系统。
短暂的沉默后,系统的声音响起,依旧冰冷,但内容却让张飞精神一振。
【分析宿主现有资源及技术条件……匹配到替代方案:‘晶格定向生长及元素渗补’技术。】
【该技术可通过特定频率的能量场,引导金属内部晶格进行有序重组和定向强化,并利用环境中的碳、氮等元素进行间隙固溶强化,可在现有材料基础上,大幅提升其综合力学性能。】
【技术原理及简化版能量场发生器图纸传输中……】
又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
这次的技术原理更加深奥,涉及量子层面的一些效应。
但简化版的实施方案,依旧充满了“土法上马”的风格。
核心是一个特定频率的高频交变电磁场发生器。
系统给出的方案是:利用大功率工业微波炉的核心部件进行改造,结合他自己绕制的高精度线圈,以及一个用废旧电脑CPU散热器改装的、极其关键的“频率谐振与稳定模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