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站内弥漫着浓烈的焦糊味和臭氧的刺鼻气息,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小型的火灾。
张飞在手电光的照射下,默默清理着“龙心”原型机爆炸后的残骸。
扭曲的金属框架、烧焦的线路、碎裂的磁控管和电容碎片……每清理出一块,都像是在他心头剜了一刀。
不仅仅是心疼这些来之不易的材料和时间,更是对聚变之路艰难程度的切身体会。
这还只是最简化、最低功率的原型,就如此危险和不可控。
未来的路,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崎岖。
他将还能回收利用的钕磁铁小心地拆解下来,擦拭干净,分类放好。
这些经历过能量冲击的磁铁,不知道磁性是否受到影响,需要后续检测。
其他的碎片,则只能扫进专门的金属废料桶,等待后续处理。
清理工作枯燥而压抑。
身体的疲惫,加上试验失败的挫折感,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动作都有些迟缓。
但他没有停下。
他知道,自己没有时间沉湎于失败。
一个月期限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必须尽快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调整方案,重新开始。
就在他埋头清理,思考着如何改进磁场稳定性和控制精度的时候,卷帘门外已经悄然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苏晚晴回到临时落脚的宾馆,第一时间打开笔记本电脑,连接网络。
她将在“老兵修理站”外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那声诡异的闷响、空气中异常的焦糊和化学气味、以及张飞那明显欲盖弥彰的紧张态度,结合之前拍摄的照片和录音,快速地整理成一篇报道。
她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作为一名记者,她懂得如何运用文字引导读者,如何埋下悬念。
这篇报道的标题,她斟酌再三,最终定为:《城郊修理站夜传爆响,“大国重器”还是“危险实验”?——探秘“老兵修理站”背后的疑云》。
文章中,她详细描述了修理站白日闭门、传出异响和怪味的异常情况。
重点渲染了那声“绝非普通短路所能解释”的闷响,以及店主“高度紧张、拒绝一切外部接触”的诡异态度。
她配上了修理站紧闭大门的照片,以及地上一些被震出的、看起来不像普通电路元件的细微碎片特写。
当然,她也客观提到了店主张飞曾是退伍机械兵的身份,以及他声称的“商业机密”和“老旧电路短路”的解释。
但通篇的笔触,都带着强烈的暗示和质疑,引导读者自己去想象和猜测,这个神秘的修理站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是民间高手在鼓捣什么危险的发明?
还是真的如店主之前戏言,在打造什么不为人知的“大国重器”?
写完稿件,反复检查了几遍,确保在吸引眼球的同时,没有触及明显的法律和事实错误,苏晚晴将其发送给了自己的栏目主编,并附上了说明,希望尽快审核发布。
她相信,这篇报道一旦发出,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关注。
或许能借此机会,给那个神秘的店主施加压力,迫使他打开大门,或者引出更多知情者。
……
这篇报道,在第二天上午,顺利通过了主编的审核,被发布在央视军事频道的官方网站及其社交媒体账号上。
尽管是在相对专业的军事频道平台,但“爆炸”、“危险实验”、“大国重器”、“神秘修理站”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依然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很快,这篇报道就被一些军事爱好者、喜欢猎奇的网友发现,并开始在各个论坛、贴吧、社交媒体群组中传播开来。
“卧槽?真的假的?修理站里搞出爆炸?这是在做炸药吗?”
“看记者描述,不像普通事故啊,那声响,那气味……细思极恐!”
“老兵修理站?我记得之前好像有个趣闻,就是说这家店老板号称在造‘大国重器’,当时都当笑话看的。”
“难道不是笑话?真有猛人在地下室搞科研?还是危险的那种?”
“军事频道发的稿子,应该有点可信度吧?会不会是某个军工项目的秘密外围试验场?”
“得了吧,还军工项目,我看就是民科瞎搞,玩脱了而已!幸好没伤到人。”
“店主的反应很奇怪啊,那么紧张,死活不让进门,肯定有鬼!”
“@相关部门,赶紧去查查吧,别真搞出什么大事!”
网络上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调侃层出不穷。
大多数人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将其视为一个有趣的都市奇谈。
少数人则感到担忧,呼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当然,更多的还是嘲讽。
“战忽局线下分店实锤了!忽悠不成改爆破流了?”
“老板是穿越来的吧?拿着明朝的炼丹术想造原子弹?”
“建议查查他网购记录,是不是买了《赤脚医生手册》和《民兵军事训练指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