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巢基地核心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明。
张飞正对着一套初步组装完成的“狴犴”外骨骼腿部构件进行微调。新型记忆合金关节在能量驱动下发出几乎不可闻的液压声,流畅地完成着屈伸、旋转的动作。旁边的监测屏幕上,瀑布般的数据流实时刷新,显示着远超常规单兵装备的性能参数。
“基础动作响应延迟低于5毫秒,极限负重测试通过,模拟冲击吸收效率百分之九十二……”张飞嘴里嚼着最后一粒花生米,含糊不清地念叨着,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调整着一个细微的能量输出曲线,“散热系统还是有点瑕疵,林沐瑶来了得让她重点看看这个。”
想到那个即将到来的、据说专业能力极强的女工程师,张飞心里倒是多了几分期待。一个人搞研发虽然自由,但有些繁琐的工程优化工作,确实需要帮手。
就在这时,安国邦拿着一份加密平板,脸色有些凝重地走了进来。
“小张,先停一下。”他将平板递给张飞,“上面刚结束的扩大会议纪要,穆老让我第一时间给你过目。”
张飞接过平板,随手划开。快速浏览着上面的内容,他的眉头微微挑动了一下。
会议的气氛,显然不像他这里这么和谐。
纪要里,穆青山将军的声音仿佛带着金铁交鸣的铿锵,力主将“潜龙”计划提升至最高战略优先级,倾举国之力保障张飞的一切研发需求,并明确指出“张飞同志及其技术,是国运所系,不容有失”。
而另一派,以资深航空航天专家江卫华为首的保守声音,则充满了忧虑和质疑。
“……违背基本的科学认知规律!没有理论铺垫,没有技术积累,甚至没有完整的研发团队,仅凭一人之力,在一个修理站里,短短时间内拿出超越时代数十年的成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合理!”
江卫华的发言被几乎原封不动地记录在案,字里行间透着一位老科学家的固执与痛心。
“我不是否认‘应龙’的存在和它的卓越性能,事实胜于雄辩。但我坚持认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其背后的原理!这能量核心到底是什么机制?这材料是如何合成并具备记忆修复功能的?这隐身技术是如何实现全频段屏蔽的?一概不知!这就像一个小孩子得到了一把威力巨大的枪,他能开枪,但他不懂原理,更不懂保养和复制,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对国家战略安全极不负责的冒险!”
支持江卫华的也不乏其人,大多是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泰斗级人物。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张飞的技术来源太过神秘,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稳定性、可复制性、乃至安全性,都画着巨大的问号。
会议上,双方争论激烈。穆青山这边,有“应龙”惊世骇俗的首飞和实战表现作为铁证;江卫华那边,则握着严谨的科学逻辑和潜在的风险论。
最终,会议陷入了僵局。主持会议的最高层在权衡之后,并没有立刻做出最终决策,而是采纳了一个折中的提议——扩大评估范围。
邀请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同时又具备战略眼光和一定保密级别的“外部”专家,组成一个特别评估小组,对张飞及其技术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考察,以期获得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参考。
而这份外部专家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赫然便是——张召忠,局座。
“局座?”张飞放下平板,脸上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他要来?”
安国邦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是啊。江老他们坚持要请外部的、有分量的专家,局座……无论是知名度、专业性,还是他对这些‘概念’的熟悉程度,都是首选。而且,他本身也属于半官方身份,保密级别足够。”
“有意思。”张飞非但没有紧张,反而显得有些兴奋,“我早就想见见这位‘战略忽悠局’的局长了。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可是给我提供了不少灵感。”
安国邦看着张飞这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阵无语。别人面对这种级别的审查,哪个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位倒好,跟要见偶像似的。
“小张,你别不当回事。”安国邦忍不住提醒,“局座虽然是搞军事评论的,但他本身就是老海军出身,是正经的科研人员,后来才转向战略研究。他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而且,这次评估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后续‘潜龙’计划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
“知道,知道。”张飞摆摆手,目光重新回到那套闪烁着幽光的“狴犴”腿部构件上,“安主任,你说,要是局座看到咱们这还在襁褓里的‘狴犴’,会不会又激动得睡不着觉?”
安国邦:“……” 他现在就有点睡不着觉了。
……
京城,一栋守卫森严的大院内。
江卫华坐在书房里,戴着老花镜,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应龙”首飞和驱离无人器的内部视频。那流畅的变形,那诡异的隐身,那强悍的动力……每一项都冲击着他数十年来建立起的科学世界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