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战略前瞻技术研究院,一间充斥着精密仪器低鸣与淡淡化学试剂气味的实验室内,林沐瑶正站在一台庞大的多物理场耦合测试平台前,秀气的眉头微微蹙起。她穿着合身的白色实验服,长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专注的侧脸。眼前的屏幕上,瀑布般的数据流正在滚动,显示着她负责的新型高密度储能材料项目最新一批样品的测试结果。
能量密度:提升8.7%。
循环寿命:衰减率降低12.3%。
热稳定性:临界温度提升15开尔文。
数据看起来相当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她接手这个项目以来取得的最大突破。若是放在往常,她定会感到欣喜,并立刻着手撰写论文和申请专利。但此刻,她的内心却波澜不惊,甚至隐隐有一丝……失落。
这些“不错”的数据,放在全球范围内,或许能引起一些关注,但距离真正解决国家面临的能源焦虑,尤其是对高性能、小型化、安全可靠的终极储能方案的迫切需求,依旧是杯水车薪。她知道,这条沿着现有技术路径艰难攀爬的道路,前方还有无数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她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再次浮现出几天前,在家族内部一次高规格的非正式研讨会上,看到的那份被严格限制传阅范围的、关于“应龙”战机能源系统的简要分析报告。
报告的内容极其有限,大部分关键参数被隐去,原理描述更是语焉不详,充满了“疑似”、“未知机制”、“超越现有理论”等词汇。但仅仅是那些被允许披露的、关于其能源核心“龙心”的零星信息——诸如“输出功率密度远超任何已知化学电池或燃料电池”、“能量衰减周期极长,近乎无限”、“运行稳定,无显着热辐射或有害辐射泄露”——就足以在她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作为一名在能源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天才研究者,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要实现报告中描述的那些特性,需要跨越何等巨大的技术鸿沟!那绝不是在现有锂电、氢燃料电池或者超级电容器技术上修修补补就能达到的层次,那更像是一种……能源形式的革命!
更让她心神不宁的是,报告末尾附带的、关于主要研发者张飞的极其简略的介绍,以及那句标注为“其个人声称”的技术来源——“上古科技逆向工程”。
荒谬!
这是林沐瑶看到这句话时的第一反应。她出身军工世家,从小接受最严谨的科学教育,信奉逻辑与实证,对一切玄学、伪科学嗤之以鼻。用古籍来解释超越时代的科技?这简直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然而,理智又告诉她,那份关于“应龙”性能的报告,绝不可能凭空捏造。尤其是结合近期军方高层微妙的态度变化,以及苏晚晴那篇《从“体系破击”到“力量存在”》文章中隐含的惊雷,她不得不承认,那个叫张飞的年轻人,以及他所在的“老兵修理站”,恐怕真的掌握着某种她无法理解、却真实不虚的惊人技术。
是继续留在现有体系内,沿着看得见的路径缓慢前行,还是……去亲眼看一看那个颠覆了她认知的地方,去直面那个创造了奇迹的人?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野草般在她心中疯长。
她关掉了测试平台的屏幕,走到窗前,望着研究院内修剪整齐的草坪和远处林立的实验楼。这里是她熟悉的战场,是她凭借才华和努力赢得尊重的地方。但此刻,这里却让她感到了一种无形的束缚。
她知道,如果申请加入“潜龙”计划,意味着她要暂时放下手头一切已有的研究,离开这个舒适区,踏入一个充满未知甚至可能被同行视为“走入歧途”的领域。家族内部或许也会有不同声音,毕竟她的研究方向代表着传统军工体系的一条重要技术路线。
但,那个关于“龙心”能源核心的谜团,那个关于“上古科技”的荒诞借口背后可能隐藏的真相,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一种科学家本能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压倒了对未知风险的顾虑。
她回到办公桌前,打开内部保密系统,调出了“特殊人才借调申请”表格。她没有丝毫犹豫,在“申请项目”一栏,郑重地填上了“潜龙”二字。在“申请理由”一栏,她略作思索,没有提及任何关于“上古科技”的荒诞猜测,而是完全从专业角度出发,写道:
“申请人长期从事高密度储能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对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有强烈意愿。据悉,‘潜龙’计划在新型能源系统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技术路径与性能指标远超现有认知。申请人希望借此机会,近距离学习、参与相关研发工作,以期将前沿技术理念与传统材料体系相结合,探索能源技术新的可能性,为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措辞严谨、理由充分,完全符合一个顶尖研究者寻求技术突破的动机。
她知道,这份申请必然会经过严格的审查,尤其是她的家庭背景。但她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过往的成果,以及那份纯粹出于技术追求的热忱,足以打动决策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