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邦见张飞只是盯着林沐瑶看,也不说话,气氛有点尴尬,连忙咳嗽一声,继续介绍道:“林沐瑶同志在高温超导材料、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以及大型能源系统的工程优化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相信她的加入,一定能对‘麒麟’电池,乃至后续项目的研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这话半是真心的,林沐瑶的履历确实漂亮得吓人;另一半也是说给张飞听,提醒他这位不是花瓶,是有真才实学的。
张飞闻言,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似乎终于从技术的世界里完全抽离出来。他看向林沐瑶,点了点头,语气恢复了平时的随意,甚至带着点刚刚攻克技术难题后的轻松:“哦,材料学和工程优化啊…那正好。”
他伸手指了指实验台上那片刚刚成功的、内部蕴含数万微通道的一体化散热片,又指了指旁边一堆记录着各种失败参数的笔记和几块形态各异的失败品。
“我刚弄出来这个散热片,原理是仿生脉管自生长,导热效率还行,就是之前的废品率高了点,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点几吧。”张飞用谈论晚上吃啥一样的平淡语气说道,“林…林工是吧?你要是有空,可以帮忙看看这自生长过程的能量场控制参数还有没有优化空间,或者有没有更便宜、更容易大批量制备的材料可以替代。我用的这个配方成本有点高,安主任都快哭了。”
安国邦:“……” 他感觉胸口又中了一箭。虽然这是事实,但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这么直接地说出来?!还是在第一次见面的新同事面前!
林沐瑶则是微微一怔。
百分之九十九点几的废品率?他居然能用这种近乎儿戏的成功率,硬生生“堆”出了合格的样品?这是何等恐怖的试错成本和…执行力?不,更重要的是,他话语里透露出的“仿生脉管自生长”技术,这完全是她知识体系外的概念!
而且,他一上来,不是客套,不是寒暄,甚至没有询问她的具体专长细节,就直接丢给她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这种纯粹技术导向、毫不拖泥带水的作风,让她瞬间产生了某种奇异的…共鸣感?
她压下心中的波澜,走上前几步,来到实验台前,目光落在那片成功散热片上。她没有立刻去碰,而是先仔细观察其宏观结构,然后又拿起旁边张飞记录的、写满了各种复杂公式和能量场参数(其中不少符号和概念她根本没见过)的笔记快速浏览。
越看,她心中的震撼越深。这笔记上的思路天马行空,很多能量场操控的手法闻所未闻,但逻辑链条却又异常清晰,直指核心。
“张顾问,”林沐瑶抬起头,看向张飞,清冷的嗓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和请教意味,“您提到的‘仿生脉管自生长’,是基于特定能量场引导的材料分子定向排布吗?还有,您使用的这种金属基复合材料,我看配方里有几种稀土元素的配比非常…奇特,是基于什么理论模型?”
她的问题直接切中了技术关键,显示出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张飞有些意外地看了她一眼,没想到这姑娘一眼就能看出点门道,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学院派。他来了点兴趣,随手拿起一块失败的、内部结构如同乱麻的散热片残次品,解释道:
“理论模型?算是能量场拓扑学和分子动力学的一点结合应用吧,具体灵感来自《周易》的卦象流转和《天工开物》里提到的‘百炼金液,自成脉络’,当然,我稍微做了点数学上的形式化表达。”张飞开始了他标志性的“古籍联动”式忽悠,语气自然得像是在介绍祖传手艺。
“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交变能量场,模拟生物体内信息素和电磁场引导细胞生长的环境。你看这里,”他指着失败品上一个明显的结构断裂处,“就是因为在第三谐振频率上的相位锁定出了点偏差,导致离子流在沉积到这个节点时发生了湍流,结构应力集中,然后就断了。小问题,后来我把引力场补偿模块的反馈延迟降低了几个纳秒,就解决了。”
林沐瑶:“……”
《周易》?《天工开物》?能量场拓扑学?分子动力学?纳秒级反馈延迟?
这一连串跨越了玄学、古代科技、现代物理前沿和极致工程控制的词汇,被张飞如此轻描淡写、理所当然地糅合在一起,让她一时间竟有些思维宕机。她试图用自己掌握的所有理论去理解、去驳斥,却发现对方提出的这个“解释”框架,虽然听起来荒诞,但在逻辑上…竟然隐隐自洽?尤其是当他指出那个具体的技术故障点(相位锁定偏差)和解决方案(降低反馈延迟)时,那种精准和直白,绝非信口开河!
她看着张飞那副“这很正常”的表情,再想想那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几的废品率,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男人,可能真的拥有一套完全独立于现有科学体系之外的、自成一家且极其高效的研发方法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