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智能烹饪系统设计图刚刚完成初步架构,实验室的门就被轻轻敲响了。顾倾城带着两位身着海军常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肩扛少将军衔的军官,年纪约莫五十岁上下,身材挺拔,面容刚毅,眼角有着常年被海风刻出的细纹。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位技术军官,戴着眼镜,手里拿着厚厚的资料袋。
张总工,打扰了。顾倾城轻声介绍,这位是海军装备部的赵振华少将,这位是刘明远高级工程师。
张飞从全息投影前抬起头,目光在那位海军少将的肩章上停留了一瞬。赵振华立即上前一步,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张总工,久仰大名!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身后的刘工程师也紧跟着敬礼,眼神中透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和敬畏。
张飞放下手中的电子笔,回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赵将军,请坐。
安国邦闻讯赶来,忙着安排茶水。赵振华却摆摆手:不用麻烦,我们说正事。
他直接走到工作台前,目光扫过上面散落的各种设计图纸和零件,最后定格在张飞脸上:
张总工,我长话短说。这次来,是想请教您关于远洋能源补给的问题。
刘工程师立即打开资料袋,取出一叠文件铺在桌上。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数据和图表,都是关于海军远洋编队的能源消耗分析。
这是我们最近一次远洋训练的能源消耗报告,赵振华指着图表上的数据,您看,光是护航编队一次常规巡航,燃油补给就是个大问题。
张飞拿起报告快速浏览,眉头微微皱起:能量转化效率太低了。
赵振华苦笑:是啊,现有的舰用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不到30%。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沉重:在远海,我们的补给线很容易被切断。一旦失去燃油补给,再先进的战舰也只能变成浮动靶标。
刘工程师补充道:特别是在南海、印度洋这些关键海域,我们的行动经常受制于能源补给问题。
张飞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这个动作让赵振华和刘工程师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局座之前在节目里提到过,张飞突然说,未来海军应该是全电推进、无限航程的。
赵振华眼睛一亮:没错!就是这个概念!我们装备部的同志看了那期节目后都很受启发。
他热切地看着张飞:张总工,您展示的电池技术,让我们看到了实现这个概念的希望!
刘工程师激动地接话:我们计算过,如果能将电池技术应用到舰船上,哪怕只是作为辅助动力,都能极大提升我们的远洋作战能力!
张飞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调出全息投影,快速输入了几个参数。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复杂的能量流计算模型。
如果全部采用电力推进,他一边计算一边说,按照现有舰船的动力需求,需要的电池组体积会很大。
赵振华连忙说:我们可以从辅助动力系统开始,比如先改造补给舰......
张飞打断他,要改就彻底改。
他调出另一组数据:我研究过舰船动力系统的能量损耗,主要问题在于传动效率和热损失。
刘工程师惊讶地推了推眼镜:您还研究过这个?
前段时间顺便看的。张飞轻描淡写地说,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操作,如果采用直驱电机,配合高效电池组,理论上可以实现......
屏幕上跳出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赵振华倒吸一口凉气:这个航程......足够环球航行三圈!
理论上是的,张飞点头,不过还要考虑实际负载和海洋环境的影响。
他转向刘工程师:你们现有舰船的电网架构太老了,需要彻底升级。
刘工程师激动地记录着:是的,我们也在研究全电舰船的技术,但是......
但是遇到技术瓶颈了?张飞问。
赵振华叹了口气:实话跟您说,我们在综合电力系统、高功率密度电机这些关键技术上,跟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张飞若有所思:《天工开物》里提到过以水为媒,引天地之力,或许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赵振华和刘工程师面面相觑,显然没听懂这句引用与舰船动力有什么关系。
安国邦在一旁小声解释:张总工习惯用古籍中的理论来指导科研。
赵振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还是热切地说:张总工,海军真的很需要这项技术!您知道吗,我们的官兵在远洋执行任务时,经常要为节省燃油发愁。
他讲述了一个事例:去年在南沙,一艘护卫舰因为要节约燃油,不得不关闭空调系统。官兵们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坚守岗位,很多人都中了暑。
张飞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刘工程师补充道:而且,现有的燃油动力系统噪音大,容易被敌方声呐探测到。如果能实现全电推进,我们的潜艇和水面舰艇的隐蔽性将大大提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