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机械结构解决了应力问题,分布式智能控制算法确保了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她还创新性地加入了一套自学习机制,让系统能够根据历史数据不断优化运行策略。
当第十次测试开始时,实验室里的气氛已经截然不同。
启动测试程序。林沐瑶的声音平静而自信。
屏幕上,十二个电池组的功率输出曲线完美地保持同步,即使在她故意设置的剧烈负载变化下,系统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
持续运行时间:两小时。系统稳定性:100%。助手汇报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
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个困扰了他们整整一周的技术难题,终于被彻底攻克。
林沐瑶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转向张飞,真诚地说:张顾问,谢谢您的指导。
张飞看了看测试数据,点点头:做得不错。接下来可以开始规模放大的测试了。
这句话让林沐瑶愣了一下:规模放大?
是的,张飞调出鲲鹏之心的设计图,最终的系统需要并联三百个这样的电池组。
三百个!实验室里的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十二个电池组的并联已经如此困难,三百个的复杂度简直难以想象。
但林沐瑶的眼神却变得更加坚定:我会尽快完成方案设计。
张飞离开后,实验室里的技术人员围了上来。
林工,您太厉害了!这么难的问题都能解决!
要不是您发现了应力问题,我们可能还在算法上打转呢。
林沐瑶摇摇头:是张顾问指出了关键所在。我们之前都陷入了思维定式。
她看着屏幕上稳定运行的系统数据,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是她第一次在张飞的指导下独立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这种感觉比任何奖项都更加令人满足。
当天晚上,林沐瑶在实验室日志上详细记录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最后,她写道:
有时候,突破需要的不是更复杂的方案,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感谢张顾问的指点,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这份日志后来被作为典型案例,在基地内部传阅学习。而林沐瑶也因为这次突破,正式被任命为计划能源系统的技术负责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带领团队成功将电池组并联规模逐步扩大。从十二个到二十四个,再到四十八个......每一次规模扩大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但有了这次的经验,他们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当第一百个电池组成功并联的那天,穆青山亲自来到实验室表示祝贺。
小林,干得漂亮!老将军看着稳定运行的系统,难掩激动之情,你知道吗,这个突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距离真正的全电舰船又近了一大步!
林沐瑶谦虚地说:这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所有人都知道,在这个技术突破中,她的个人贡献是决定性的。
而在实验室的另一个角落,张飞看着林沐瑶带领团队工作的身影,轻轻点了点头。
成长得很快。他自言自语道,然后转身继续自己的工作。
没有人知道,他正在构思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将电池技术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但这一次,他决定让林沐瑶独立负责舰船能源系统的后续开发。
有些鸟儿,是时候让它们独自飞翔了。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