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在狂风巨浪中稳定前行,特制的拖缆在波涛中绷得笔直,连接着后方已经恢复部分动力的探索者号科考船。舰桥内,李振舰长紧盯着监控屏幕上拖缆的实时受力数据,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拖缆受力接近设计极限,导航军官紧张地报告,在当前海况下持续拖带,风险很大。
张飞坐在控制台前,手指在全息投影上快速滑动:调整拖带模式,采用主动阻尼控制。将拖缆受力分布重新计算,优先保护连接点。
随着他的指令,拖缆的振动频率开始发生变化,受力峰值明显下降。李振舰长看着稳定下来的数据,长长舒了口气:张顾问,您这手操作真是神了。
基本原理而已。张飞头也不抬,弹性体在特定频率下能够更好地分散应力。
穆青山站在舷窗前,望着窗外依然凶猛的海况,眉头紧锁:我们现在的位置距离最近的安全港口还有三百海里。以现在的速度,至少需要十个小时。燃料还够吗?
这句话让舰桥内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虽然号采用了全新的动力系统,但在如此恶劣海况下拖带另一艘船只航行,能耗肯定会大幅增加。
动力长立即调出能源数据:按照当前能耗率,我们的储备能源还够航行...等等,这个数据不对吧?
他的声音突然变得古怪,引得所有人都看向他面前的显示屏。只见能源储备指示条几乎还是满格,消耗速度慢得令人难以置信。
系统出故障了?李振舰长快步走到动力控制台前,在台风中拖带航行,能耗怎么可能这么低?
张飞平静地解释道:电力推进系统在低速工况下效率很高。而且鲲鹏之心的能量密度超出预期,当前能耗只达到设计值的百分之三十。
穆青山难以置信地摇头:也就是说,我们就算拖着科考船绕地球一圈,能源都绰绰有余?
理论上是这样。张飞调出详细数据,不过考虑到设备损耗,不建议进行这种无意义的测试。
舰桥内陷入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外面风浪的咆哮声和系统运行的轻微嗡鸣。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个惊人的事实——这艘舰船几乎拥有无限的航程。
通讯军官突然报告:收到海军司令部询问,是否需要安排中途加油?
李振舰长和张飞对视一眼,脸上同时露出微妙的表情。
回复司令部,李振舰长忍着笑意说道,感谢关心,但本舰能源充足,预计可以连续航行三个月无需补给。
通讯军官发送回复后不久,通讯台就收到了司令部的紧急确认请求:请重复确认能源状况,数据是否准确?
张飞直接接过通讯器:数据准确。鲲鹏之心性能超出预期,当前能源储备百分之九十六,足够完成救援任务并返回基地,还能剩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能源。
通讯频道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传来一阵压抑的惊呼声。显然,这个消息让海军司令部也震惊不已。
接下来的航行中,号持续展现着惊人的性能。在台风边缘的恶劣海况下,它始终保持稳定航速,同时为探索者号提供持续的电力支持。
探索者号的船长通过视频通讯连连感叹:太不可思议了!在这么大的风浪中,你们的舰船居然能如此平稳。而且提供的电力比我们自己的发电机还要稳定!
张飞检查着电力传输数据:传输效率还可以再提高两个百分点。回去后要优化接口设计。
李振舰长听着这番对话,忍不住对穆青山低语:听到没有?这时候他还在想着优化系统。
穆青山笑着摇头:这才是他可爱的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台风逐渐减弱。号带领着科考船驶出风暴区,海面开始恢复平静。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银灰色的舰体上。
报告,我们已经驶出台风影响区域。导航军官的声音轻松了许多,预计五小时后抵达目的港口。
就在这时,通讯台收到一份特殊的请求。一支在附近海域演习的外国舰队发来讯息,询问是否需要援助。
告诉他们,感谢好意,但我们不需要帮助。李振舰长回复道。
不久后,通讯军官表情古怪地报告:对方再次发来讯息,说观测到我们已经在台风区连续航行十余小时,怀疑我们的燃料状况...他们坚持要提供援助。
穆青山冷哼一声:他们是好奇我们怎么在台风中支撑这么久的。
张飞突然开口:邀请他们派观察员到目的港口。正好可以展示一下新系统的性能。
这个建议让众人都愣住了。李振舰长迟疑道:张顾问,这会不会太张扬了?
技术优势需要适当展示。张飞平静地说,而且他们迟早会知道。
果然,当号抵达目的港口时,码头上已经聚集了不少外国海军观察员。他们带着专业的测量设备,显然想要一探究竟。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号缓缓靠港时,它并没有像传统舰船那样排出浓浓的黑烟,也没有柴油机震耳欲聋的轰鸣。整个靠港过程安静得诡异,只有海浪拍打舰体的声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