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重返京城,易容为账房先生
墨苏坐在庙门后的青石上,指尖摩挲着那块刻着 “粘杆处?中层?寒砚” 的铜牌,金属的凉意透过指缝渗进骨子里 —— 这是他用父亲的冤案换来的 “信任”,每一道纹路都像在提醒他:前路没有回头路。
苏云漪(如今代号 “剜心”)蹲在一旁,正用细磨石打磨一把小巧的银刀。刀身映出她略显苍白的脸,昨夜老刀送来的住处虽偏僻却干净,可她总觉得窗外有双眼睛盯着,连睡觉时都不敢卸下藏在枕下的短刃。“真要走了?” 她抬头,声音压得很低,晨雾沾湿了她的睫毛,“老刀说,武英殿那边最近查得紧,三爷党为了编书,连送水的杂役都要查三代。”
墨苏点头,将铜牌塞进内衫,贴着心口的位置 —— 那里还藏着父亲的卷宗抄件和那瓶哑药,三样东西硌得他胸口发紧。“越紧越好。” 他声音沙哑,“越紧张,漏洞就越多。” 他接过苏云漪递来的银刀,刀刃薄如蝉翼,是用来修改易容细节的工具,“你在住处待着,别出门,我会通过王掌柜给你传消息。”
苏云漪还想说什么,却见墨苏已转身走向庙后。那里藏着他新身份的行头:一件半旧的青布长衫,袖口磨出了毛边;一顶瓜皮小帽,帽檐压得很低;还有一绺用皂角汁浸泡过的假胡须,硬挺却不扎手 —— 这是他花了三夜时间做的,用的是从城外农户家买来的山羊须,混了少量棉线,摸起来与真胡须别无二致。
易容的过程比墨苏预想的更繁琐。他先在脸上涂了层薄如蝉翼的鱼鳔胶,待胶半干,将假胡须小心翼翼粘在唇上,对着破庙墙上的水渍倒影调整角度 ——“陈仲文” 是个四十出头的山西账房,胡须该有些许花白,且左边比右边略稀疏,这是他从城南脚店观察来的细节:那里的山西账房常年用左边嘴角叼烟袋,胡须被熏得更淡。
接着是眉毛。他用银刀将自己原本剑眉的尾部削去少许,再用炭笔细细描出下垂的眉尾 —— 账房先生多伏案劳作,眉尾易下垂,透着几分劳碌相。最关键的是口音,他从怀中摸出那本卷边的《山西商人俗话录》,这是他在脚店花两个铜板淘来的,扉页上还留着前主人的批注:“晋语重浊,咬字偏后,如‘钱’念‘ qián ’,需带喉音。”
他对着空气练习:“掌柜的,这账得再核一遍,‘炭钱’那笔多记了五十文。” 声音刻意压得低沉,喉结轻轻滚动,带着山西商人特有的拖沓尾音。练了不下百遍,直到苏云漪听了点头:“像了,就是别太刻意,寻常说话不会每句都带喉音。”
晨光渐亮,雾开始散了。墨苏换上青布长衫,将银刀藏在袜筒里,又把伪造的推荐信塞进长衫内袋 —— 信是他用土豆刻的 “荣升书坊太原分号” 印章盖的,为了让印章显得陈旧,他特意将印章泡在茶水里煮了半个时辰,再用砂纸轻轻打磨边缘,纸上的印泥也混了少量铁锈粉,看起来像常年存放的旧信。
“走了。” 他最后看了苏云漪一眼,她眼中藏着担忧,却没再多说 —— 谍者的告别从不需要冗长,一句 “平安” 已在眼底。墨苏转身走出破庙,融入河畔晨练的人群中,很快就成了不起眼的一员:一个穿着旧长衫、背着小布包的中年账房,正往京城方向走。
进城的路比预想的顺利。永定门的守卫虽比往日多了三成,却忙着盘查挑担的商贩和骑马的官员,对墨苏这样的 “账房” 只扫了一眼,便挥手放行。走进京城街道,太子复立的喜庆劲儿还没散,不少店铺门口挂着 “恭贺东宫复立” 的红绸,可墨苏敏锐地察觉到,街角的茶摊旁,总有几个穿着短打的汉子盯着过往行人 —— 那是顺天府的暗探,太子复立后,康熙命顺天府加强京城防卫,实则是在监视各皇子党羽。
他刻意绕开熟悉的街道,往翰墨斋的方向走。那是他曾经的藏身之处,如今却成了他确认局势的 “风向标”。果然,走到胡同口,就看见翰墨斋的门上交叉贴着顺天府的封条,朱红的 “封” 字在阳光下刺眼。门旁的石阶上,坐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草帽压得很低,正用草绳慢条斯理地绑糖葫芦 —— 这是他之前发展的底层眼线,代号 “老秆”,原是翰墨斋的杂役,书肆被封后便以卖糖葫芦为掩护。
墨苏走过去,装作买糖葫芦:“大爷,一串糖葫芦,要裹厚点糖。”
老汉抬头,草帽下的眼睛飞快扫过他的脸,手指在糖葫芦上敲了三下 —— 这是暗号,问 “是否安全”。
墨苏从怀中摸出两个铜板,放在老汉手里,指尖轻轻按了按他的掌心:“最近城里严,串子少了。”—— 暗语 “联络点是否变了”。
老汉接过铜板,低声道:“胡同第三块青砖下,有新信。” 说罢,递给他一串糖葫芦,“慢走,小心脚下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墨苏传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墨苏传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