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令我震撼的,是第二句。“非乡愁,乃共鸣。”他说诗人表达的不是简单的思乡之情,而是一种“共鸣”。和谁共鸣?和所有和他一样,心怀壮志,却困于沙场,报国无门的后人共鸣!最后那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更是直接化用了杜牧《阿房宫赋》的句式,将自己的感慨,与诗人跨越千年的情感,连接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啊!他读一首诗,看到的不是遣词造句,不是表现手法。他看到的,是千年前的那个孤独的灵魂!他不是在回答问题,他是在与古人对话!】
读到这里,网络上已经是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无数人反复回去看贺凡那两行答案,越看越觉得头皮发麻。
文章的最后,陈敬之教授给出了最终的解释。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个答案,该给多少分?】
【给零分?那是对天才的扼杀!给满分?那又违背了“标准化考试”的基本准则。他的答案,已经超纲了。】
【那一夜,我们整个阅卷核心组,为了这个答案,争论到了天亮。】
【最终,老朽做了一个决定。这个答案,给11分。扣掉的那一分,由我来承担全部责任。】
【这一分,不是惩罚,而是一个记号,一个期许。】
【我想借此告诉贺凡同学,也告诉所有关注他的人:你的才华,足以挣脱任何“标准答案”的束缚。扣掉你这一分,是想让你永远记住,天外有天,学海无涯。满分,只是规则内的顶点,而你的征途,应该是规则之外的星辰大海!】
【少年,请永远保持这份风骨与才情,莫要被眼前的赞誉所迷惑。】
【老朽,等着你。】
当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字落下,整个互联网,陷入了长久的,死一般的寂静。
无数人看着屏幕,眼眶不知不觉间,已经湿润了。
他们被贺凡那超凡脱俗的答案所震撼,更被陈敬之教授那份爱才惜才,甘愿背负争议的大家风范所深深折服。
“我……我哭了。这才是真正的学者,真正的传承!”
“这哪里是扣分,这分明是长辈对晚辈最深沉的教诲和期盼啊!”
“‘满分是终点,149分代表永远有进步的空间’,这句话,我记一辈子!”
“这才是神仙打架!一个敢写,一个敢解,一个敢扣!我服了,心服口服!”
所谓的“一分之谜”,就此解开。
但它留下的,却是一段足以流传后世的文坛佳话。
贺凡的声望,在这场风波之后,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因为这份“不完美”,抵达了一个更加高远的,神性的巅峰。
而贺凡本人,在读完陈教授的文章后,沉默了良久。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方的天际线,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然后,他拿起手机,登录微博,转发了陈敬之教授的文章,并只配上了一句话。
一句对这份期许的,最郑重的回应。
【学生贺凡,谨受教。】
喜欢高考749:拒绝清北选国科大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高考749:拒绝清北选国科大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