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汽笛声,像是一道时间的命令,催促着他们童年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一场盛大而仓促的告别,即将来临。
毕业典礼那天,天空蓝得像一块刚被洗过的靛蓝土布,没有一丝杂质。
蝉鸣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肆虐,将夏日的燥热与离别的愁绪搅拌在一起,熬成一锅浓得化不开的粘稠情绪。
全校几十个毕业班的学生,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麦穗,安静地坐在操场上。
头发花白的张校长拄着他那根磨得油光发亮的拐杖,一步一步,颤巍巍地走上了用几张课桌临时搭建的主席台。
他的背有些佝偻,仿佛扛着这所乡村小学几十年的风雨。
他没有讲话,只是拿起一根白色的粉笔,转身面向那块被擦了无数遍、边角已经泛出青色的黑板。
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像蚕在啃食桑叶,也像时间在啃食他们最后的童年。
两个苍劲却微微发抖的大字出现在黑板中央——告别。
写完,校长停顿了许久,整个背影都像是凝固成了一座雕塑。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要转身开始那段陈词滥调的毕业致辞时,他忽然侧过身,用一种极其隐蔽的姿态,将粉笔的另一头,在黑板右下角那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轻轻地点了几个凸起的痕迹。
动作很轻,没有声音,像是在抚摸一个秘密。
大部分学生都看得莫名其妙,只有陈景明,瞳孔在那一瞬间猛地一缩。
是盲文!
那几个不起眼的、由粉笔灰堆砌起来的触点,他认得。
那是妹妹留下的“老张故事会”磁带盒上,用小刀刻下的同一句话——勿忘所来。
他猛地抬起头,视线穿过闷热的空气,与讲台上的校长对上了。
老人深邃的目光如古井无波,却又仿佛蕴藏着千言万语。
那眼神里没有嘉许,没有提点,只是一种沉静的、跨越了时空的确认。
最终,一切都归于沉默。
那一刻,陈景明脑海中那个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界面上,小学校长头顶的标签【乡村守望者】背后,一条新的词条正缓缓浮现,闪着微光。
散学钟声像一声叹息,敲响了,也敲碎了。
孩子们如潮水般涌出校门,嬉笑打闹声中夹杂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陈景明、李娟和王强没有跟着人流回家,而是默契地拐向了村口那棵老槐树。
暴雨和烈日交替洗礼后,那张嵌进树皮的誓词残页已经彻底软化,与树的肌理融为一体。
纸上的墨迹晕开,反倒是当初用小刀刻下的三个名字,在雨水的冲刷下,木质的本色暴露出来,比之前更加清晰。
“校长说,学校的财产,正面不准乱刻乱画,怕上面来检查,说我们破坏公物。”李娟从书包里掏出一片薄薄的钢锯片,锯齿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
她指了指槐树背向村路的那一面,那里布满苔藓,更加隐蔽。
“可他又说——树记得的,比人多。”
王强第一个从她手里接过锯片。
他不再是那个画图时小心翼翼的少年,而是像一个真正的工匠,眼神专注而虔诚。
他找到自己名字的刻痕,顺着笔画,一寸一寸地加深。
锯片与粗糙的树皮摩擦,发出“嘶啦、嘶啦”的声音,像是在为这场无声的盟约配乐。
然后是李娟,她的动作精准而用力,每一划都毫不犹豫。
最后轮到陈景明。
他握着那片冰凉的钢锯,仿佛握着一把手术刀,正准备剖开时间的胸膛,在它的心脏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等我们老了,牙都掉光了,再一起回来。”王强看着那三个深深嵌入树干的名字,声音低沉地说道,“到时候带孙子来看,就指着这儿告诉他们。”
“告诉他们什么?”李娟轻声问,眼眶有些发红。
陈景明收回锯片,用指腹拂去刻痕里的木屑,仿佛在拂去岁月的尘埃。
他看着两个伙伴,一字一句地回答:
“就说,这里刻着三个不信命的傻瓜。”
当晚,月凉如水。
张校长独自一人,又来到了那棵老槐树下。
他没有开手电,借着月光,用那双布满皱纹和粉笔灰的手,轻轻抚摸着树干背面那三道崭新而深刻的痕迹。
每一道刻痕的边缘都还很粗糙,甚至有些扎手。
他从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内兜里,掏出一个用牛皮纸包裹着的、边角已经磨损的硬壳本。
他翻到最后一页,借着微光,用一支笔尖分叉的钢笔,在三个名字后面,添上了三行颤巍巍的小字:
陈景明,志在远方,根系故土。
李娟,锐气渐磨,初心未改。
王强,路多坎坷,心火不熄。
写完,他合上这本记录了几十年学生去向的名册,长长地叹了口气,对着夜空中的老槐树喃喃自语:“这一届……走得最远的,也许就是将来摔得最疼的啊……”
陈景明回到家,翻出那个被他视若珍宝的、妹妹遗留下来的水浒卡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麦浪翻滚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麦浪翻滚三十年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