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外交破冰,西域来客:风起西域,盟约初成
当格物院的锻锤声在寒夜中不息回荡,蒸汽机的蓝图仍在烟尘与失败中挣扎成形之时,北境的边界线上,一队风尘仆仆的驼马缓缓穿行于雪原与戈壁的交界。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域——高昌国。领头者,是高昌王族贵胄,阿史那鲁,一位目光如鹰、步履沉稳的中年贵族。他不是来朝贡的,而是来结盟的。
他没有前往帝国京都,没有向天子俯首称臣,而是径直策马东来,直抵黑山坳——这片被中原士大夫讥为“蛮荒绝域”的北境核心。他的到来,像一粒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预示着北境终于撕开了帝国封锁的铁幕,迎来了真正的外交破冰。
议事堂内,炭火熊熊,铜壶微沸。墙壁上悬挂着林烨亲绘的《天下山河总舆图》,西域、漠北、东海尽在其中。阿史那鲁立于堂中,未行跪拜之礼,而是以西域贵族最庄重的抚胸礼相迎:“林帅,久闻大名。今日得见,幸甚。”
他操着流利的官话,语调平稳却字字千钧:“您的‘雷公之怒’,已在西域传为神话。落马坡一战,火器如雷,铁骑如风,西突厥闻风丧胆。我高昌国小民弱,夹在帝国与突厥之间,年年纳贡,岁岁求安,却始终难逃被蚕食之命。我们不求称霸,只求活着。而您,是唯一能给我们希望的人。”
他带来的礼物,不是金玉满堂,而是生存的资本:
五十匹大宛良马,皆是千里挑一的战马,筋骨强健,耐力惊人,是组建机动骑兵的基石;
十车硝石,洁白如雪,是火药的灵魂,北境军工厂的命脉;
六名工匠,两名精通琉璃烧制,能造透光镜片,或可用于林烨口中“望远之器”;两名擅长葡萄种植与酿酒,可丰富北境饮食结构;还有两人,竟掌握简易蒸馏技术,能提纯酒精,为未来医药与燃料开辟新路。
“我们不要您的施舍,”阿史那鲁目光灼灼,“我们要的是技术,是自保之力。燧发枪,火炮,哪怕只是基础图纸,也足以让我们在夹缝中站稳脚跟。”
萧月瑶立于堂侧,一袭素色长裙,发髻简洁,眼神却如刀锋般锐利。她早已洞悉这背后的战略深意——高昌若强,则西突厥不敢轻动;北境若得西域通道,则可绕开帝国封锁,直通中亚、波斯,甚至更远的“大秦之地”。
“火器可以合作,”她声音清冷而坚定,“但北境不卖成品,只输出技术与标准。我们可以派遣工匠团,协助贵国建立军工坊,培训技师,生产燧发枪与轻型火炮。但作为交换——”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地图:“北境需在高昌设立常驻商站,享有最惠通商权;并租借星星峡附近一处海湾,为期九十九年,作为我北境海军未来补给与中转之用。”
堂中一片死寂。
阿史那鲁瞳孔微缩。他原以为是一场军火交易,却没想到,北境要的是地缘支点,是长期布局。这已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以技术为纽带,构建战略共生体。
“港口?”他低声道,“你们……要从海上绕过帝国?”
林烨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雷贯耳:“帝国封锁陆路,那我们便走海路。海洋无主,谁强谁行。而星星峡,将是北境的第一只脚,踏上西域的跳板。”
谈判持续了三天三夜。
期间,萧月瑶亲自带阿史那鲁参观格物院。他见到了那台仍在漏气的“锅驼机”,见到了工匠们用海带胶密封活塞的奇思妙想,也见到了雪狼部猎手用“火色标”判断炉温的原始智慧。
他震撼了。
“你们不是在造武器,”他感叹,“你们是在重铸文明。”
第四日清晨,霜雪未融,双方在《北境-高昌友好通商条约》草案上按下朱印。
条约核心条款:
1.
技术援助:北境派遣十人工匠团,驻高昌三年,协助建立“高昌军工坊”,传授燧发枪、火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
2.
通商特权:高昌开放伊州、西州、柳中三处关隘,北境商队享有免税三年、优先通行、设栈储货之权;
3.
地缘合作:高昌以“年租一匹良马”之象征性价格,租借星星峡南湾九十九年,北境可建码头、仓库、维修所;
4.
军事互助:若任一方遭帝国或西突厥大规模入侵,另一方须出兵牵制,或提供军械粮草支援;
5.
人才交流:双方每年互派三名学徒,学习对方技艺,北境学葡萄种植与琉璃工艺,高昌学火器与机械。
——这不是盟约,而是命运的交织。
消息传回,西域震动。龟兹王立即遣使,愿以玉石、香料换北境火器技术;于阗国提出共建商路护卫队;焉耆则主动开放境内驿站,供北境商队歇脚。
而帝国京都,太子震怒,拍案而起:“高昌竟敢背我而联贼!下令,封锁所有西域商道,凡与北境通商者,皆以叛国论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