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着碎雪碴子刮过街角,许辰把围巾又紧了紧,鼻尖还是冻得通红。刚从地铁站出来,就被一阵甜得发糯的香气勾住了脚步——巷口的老冯正掀开铁皮桶的棉盖,白腾腾的热气裹着焦糖香扑面而来,在冷空气中凝成转瞬即逝的白雾。
小许,来块烤红薯?老冯戴着露指手套,从桶里掏出个焦皮开裂的红薯,刚出炉的蜜薯,保准甜到心尖儿。
铁桶里码着高低错落的红薯,表皮烤得焦黑,有些地方已经爆开,露出里面橙红流油的瓤。许辰拣了个沉甸甸的,入手滚烫,赶紧两手倒腾着:就冲这味儿,再冷也值了。
这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冬日暖宝。老冯往桶里添了几块炭火,铁桶壁上的黑垢映着跳跃的火光,我爷爷那辈就推着车走街串巷,那时候用陶缸子烤,比这铁皮桶还香呢。
红薯在手里焐得掌心发烫,许辰掰开一半,金黄的瓤里冒着细密的热气,甜香混着焦糊的烟火气直往鼻子里钻。咬一口软糯流心,烫得直哈气,舌尖却贪恋那股子绵甜——这大概是冬天最朴素的幸福感了,五块钱就能买到的温暖,从手心一直暖到胃里。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推送的冬日街头美食图鉴,第一条就是烤红薯,配着摊主掀开棉盖的特写视频。弹幕里一片热气腾腾的回忆:
小时候揣块烤红薯去上学,能暖一上午手
我奶奶总说烤红薯比糖块养人,冬天吃了不冻耳朵
明朝要是有这玩意儿,朱元璋估计能天天吃
流民捧着烤红薯:这是皇帝给的暖啊
许辰笑得差点把红薯掉地上。确实,朱元璋出身贫寒,最懂底层百姓的冷暖,之前推广红薯解决了不少饥荒问题,要是让他瞧见这烤红薯的吃法,怕是要下旨让全国推广。
【检测到含传统美食加工内容,是否定向投射至明朝洪武年间的南京街头?】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许辰正把最后一块红薯皮扔进垃圾桶,指尖还沾着黏糊糊的糖汁。寒风卷着雪沫掠过街角,老冯的铁皮桶又盖上了棉盖,只留个小口让香气偷偷溜出来,引诱着过往的行人。他仿佛能听到洪武年间南京城的吆喝声、货郎摇铃的叮当声、流民围在粥棚前的低语声——所有声音都在这甜香里,交织成跨越时空的暖意序曲。
投射。许辰呵出一团白气,看着它在冷空气中消散,让洪武大帝也尝尝这冬日里的甜暖。
【定向投射启动......正在适配明朝饮食习俗......投射开始!】
手机屏幕骤然亮起,映出烤红薯流油的截面,像块融化的琥珀。许辰仿佛能听到应天府的更鼓声、柴房里的劈柴声、炭盆里火星的噼啪声——所有声音都在这滚烫的甜香里,交织成跨越千年的民生之歌。
***明朝,洪武七年的深冬,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萧瑟的寒雾中。
朱元璋穿着件半旧的棉布龙袍,正站在奉天门的角楼上,望着城墙根下缩成一团的流民。北风卷着碎雪,把他们的破棉袄吹得猎猎作响,几个孩子冻得直跺脚,小脸皴得像块老树皮。
今年的雪下得比往年早。朱元璋的声音裹着寒气,应天府还算好的,北边灾区的流民怕是更难熬。
旁边的太子朱标捧着件狐裘想给父亲披上,被朱元璋摆手推开:朕穿这个,底下的百姓穿什么?他顿了顿,指着城根下,去年推广的红薯,灾区收成如何?
户部尚书茹太素连忙回话:回陛下,红薯在河南、山东都试种成功了,亩产确实比五谷高,秋收时存了不少,就是......
就是什么?朱元璋回头看他。
就是吃法单一,百姓多是蒸煮,有些人嫌寡淡,宁愿吃杂粮。茹太素面露难色,还有些地方把红薯当成救荒粮,非到万不得已不肯吃,存着存着都放坏了。
朱元璋眉头皱得更紧。他出身佃农,最知道粮食的金贵,红薯明明是能救命的好东西,却因为吃法问题被浪费,这让他心里像堵了块冰。
得想个法子让百姓乐意吃。朱元璋望着城外灰蒙蒙的天,要是能让红薯变得好吃,他们才会真心实意地种,才会当成宝贝存着。
朱标提议:要不请御厨研究些新做法?
御厨的法子太精细,百姓学不来。朱元璋摇摇头,得是简单方便,家家户户都能做的法子才行。
正说着,天空突然亮起一片柔和的光晕,像块被炭火烤暖的玉璧。城根下的流民和侍卫都惊呼起来,连缩在角落的乞丐都抬起头,忘了寒风刺骨。
光晕里渐渐浮现出画面:一个穿着短衫的现代人(许辰)站在寒风里,手里捧着块冒着热气的东西,掰开来露出橙红的瓤,咬一口烫得直吸气,脸上却满是满足。旁边摆着个铁皮桶,冒着白腾腾的热气,摊主正用铁钳夹出一个个焦黑的圆疙瘩。
那是什么?朱标指着画面里的东西,看着像红薯,又不像......
朱元璋的眼睛却越睁越大——他不会认错,那圆疙瘩分明就是红薯,可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吃法!焦黑的外皮,流油的内瓤,还有那隔着天幕都仿佛能闻到的甜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