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阳光斜斜地穿过厨房窗户,在地板上投下一块暖融融的光斑。许辰系着印着小熊图案的围裙,正对着水槽里的排骨发愁——昨天答应了朋友来家里聚餐,可超市的排骨只剩最硬的脊骨,炖不烂可就丢人了。
还好我有秘密武器。他从橱柜里搬出高压锅,不锈钢的锅身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像个敦实的小坦克。把焯过水的排骨扔进锅里,加姜片、八角、老抽,再倒一罐啤酒去腥,最后加满热水没过排骨,盖紧锅盖时一声轻响,像给坦克扣上了炮塔。
老式砂锅炖排骨得俩小时,这玩意儿半小时搞定。许辰对着手机镜头比划,屏幕里正直播着厨房全景,以前总觉得高压锅危险,用惯了才知道真香——不仅快,还特别入味,蒸汽在里面循环,肉香跑都跑不掉。
他按下点火开关,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很快传来的声响。不到五分钟,高压锅的安全阀就开始冒气,白色的蒸汽打着旋儿冲上抽油烟机,带着淡淡的肉香在厨房弥漫开来。
手机支架上的弹幕刷得飞快:
我妈炖肉必用高压锅,说比我爸做的红烧肉还香
苏轼要是见了这玩意儿,估计能把《猪肉颂》改成《高压锅颂》
开封府的衙役闻到这香味,怕是要集体旷工
半小时炖烂排骨?这在宋朝得算仙术吧!
许辰笑得靠在料理台上,抽油烟机嗡嗡的声响里,高压锅的气阀还在规律地跳动。他想起苏轼在黄州写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要是这位老饕知道千年后有能半小时炖烂肉的神器,怕是要当场写首词夸一夸。
【检测到含食物加工技术创新内容,是否定向投射至北宋元丰年间的黄州城?】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高压锅的安全阀突然地弹起,泄压的声音像支微型喷泉。许辰赶紧关小火,白色的蒸汽在厨房凝成短暂的雾,恍惚间竟与记忆里黄州的烟雨重叠——他仿佛能看到东坡雪堂的竹影、长江边的渔船、市集上屠夫挥刀的弧度,所有画面都在这翻滚的肉香里,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味觉序曲。
投射。许辰拿起抹布擦了擦溅在灶台上的水珠,让东坡居士瞧瞧,千年后的吃货,是怎么把炖肉这件事玩出花的。
【定向投射启动......正在适配宋朝饮食文化......投射开始!】
手机屏幕骤然亮起,映出高压锅里咕嘟翻滚的排骨,酱汁在蒸汽中浓缩成琥珀色的光晕。许辰仿佛能听到雪堂的柴门吱呀作响、瓦釜里的水声渐沸、苏轼提笔写诗时砚台的研磨声,所有声音都在这密闭的铁锅里,交织成跨越千年的烹肉之歌。
***北宋元丰三年的深冬,黄州城笼罩在一片湿冷的雨雾里。
苏轼裹紧了身上打满补丁的棉袍,站在雪堂的灶台前,对着瓦釜里的猪肉发愁。釜底的炭火明明很旺,可那几块带骨的五花肉炖了快一个时辰,用筷子戳下去还是硬邦邦的,根本嚼不动。
子瞻,要不还是切小块些吧?堂外传来妻子王闰之的声音,她手里捧着刚缝好的棉鞋,鬓角还沾着些许线头,孩子们都饿坏了。
苏轼叹了口气,拿起铁铲翻动着肉块:再等等,这黄州的猪肉本就紧实,不炖透了发柴。他嘴上说着,心里却在盘算——自从被贬到这蛮荒之地,俸禄减了大半,全家老小只能靠买些便宜的五花肉度日,可这肉炖不烂,孩子们总是不爱吃。
灶台边堆着半捆干柴,是昨天从江边捡来的。苏轼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想起刚到黄州时写的自笑平生为口忙,忍不住自嘲地笑了——如今连口烂炖肉都吃不上,还谈什么平生志向。
先生!先生!快看天上!正在扫雪的老仆苏福突然惊呼起来,手里的扫帚掉在地上。
苏轼抬头望去,只见铅灰色的天空中凭空浮现出一片巨大的光幕,像块被阳光照亮的绢帛,把雨雾都染成了淡淡的金色。雪堂周围很快围拢了邻居,连蜷缩在墙角避雨的乞丐都忘了寒冷,全都仰着头,脸上写满敬畏。
光幕里渐渐浮现出画面:一个穿着短衫的现代人(许辰)正在摆弄一口怪模怪样的铁锅,那锅是银灰色的,盖得严严实实,锅盖上还竖着个小圆柱。他把切好的排骨扔进锅里,加了些红红绿绿的调料,然后盖紧锅盖,放在火上烧。
那是什么锅?王闰之抱着孩子站在苏轼身后,好奇地问道,怎么盖得这么严实?
苏轼的眼睛却越睁越大。他吃过不少地方的猪肉,见过各种烹肉的器具,却从没见过这样的铁锅——看形状像是釜和甑的结合体,可那密封的盖子和奇怪的阀门,明显是他从未见过的构造。
画面里的(许辰)正在解说:这叫高压锅,专门用来炖肉骨。你们看这密封的锅盖,能让锅里的蒸汽跑不出去,压力越来越大,温度就会超过沸水,再硬的骨头半小时也能炖烂......
随着他的讲解,画面展示了高压锅炖肉的全过程:从放食材、加调料,到点火加热,再到安全阀喷气、泄压开盖。最让人惊叹的是开盖的瞬间——原本硬邦邦的排骨变得酥烂脱骨,用筷子轻轻一夹就碎,酱汁浓稠地裹在肉上,油光锃亮,隔着天幕仿佛都能闻到那股子醇厚的肉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