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歇会儿吧!”一名年轻妇人停下织布机,揉着发酸的胳膊,“这织布太累了,一天下来,胳膊腿都快散架了,也才织这么点布...”
黄道婆叹了口气,走到妇人身边,拿起织了一半的棉布,布料细密,手感柔软,可产量实在太低。“阿桂,我知道累,”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可咱们好不容易改良了纺车,要是织布效率上不去,棉纱堆着也是浪费,百姓还是穿不上棉布衣,我这一趟海南就白去了。”
旁边的老工匠王伯也凑过来,眉头紧锁:“黄先生,您改良的三锭纺车确实厉害,纺线又快又好,可这织布,自古以来就是靠人力,能有什么法子提升效率?除非...除非有神仙帮忙,不用人力就能织布。”
黄道婆何尝没想过?这些日子,她天天琢磨着改良织布机,可怎么也想不出不用人力的办法。人力有限,就算再优化织布机的结构,最多也就能提升一倍效率,根本赶不上纺线的速度。看着堆积如山的棉纱,想着百姓穿不起棉布的窘境,她心里急得像火烧。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青绿色的光芒,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在纺织工坊上空缓缓展开,覆盖了整个工坊和周边的田地。青绿色的光芒柔和清凉,像一阵清风拂过,瞬间驱散了午后的燥热,让喘息的妇人和焦虑的工匠们都愣住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望向天幕。
“那是...什么?”阿桂指着天幕,眼睛瞪得溜圆。
王伯浑身一震,激动地说道:“是天幕!我听说北方有天幕出现,能带来异世奇术!黄先生,这一定是上天要帮您解决织布难题!”
黄道婆的心脏“咚咚”狂跳,她紧紧盯着天幕,眼中充满了期待。她这辈子,就想让百姓穿上便宜舒适的棉布衣,若是天幕真能赐下奇术,那便是天大的机缘!
工坊里的妇人和工匠们也都围了过来,抬头望着天幕,脸上满是敬畏与好奇。
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清晰,开篇便是她们熟悉的场景:纺织工坊里,妇人们汗流浃背地织布,一天下来只织出寥寥几尺布,堆积的棉纱如山。看到这一幕,黄道婆和工匠们都面露羞愧,这正是她们目前的困境。
紧接着,画面突然一转,出现了一架奇特的木质机器——风车立在地上,叶片迎风转动,通过齿轮连接着一台织布机。风车一转,齿轮咔咔作响,织布机上的梭子自动来回穿梭,经线纬线快速交织,布匹源源不断地卷出来,堆在一旁,很快就成了一座小山!
“这...这机器不用人摇不用人踩?”王伯瞪大了眼睛,失声惊呼。
旁白用激昂的元代白话响起:“黄道婆先生,松江父老!此乃风力织布机,风动布自成!风车借风力转动,带动织布机自动织布,一日能织百丈布,是人力的五十倍!省力、高效、产量大,棉布价格能大降,百姓人人都能穿棉布衣!”
“一日百丈?五十倍?”黄道婆浑身一震,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她快步走到天幕下方,恨不得把画面里的机器拆开来看看,“真能一日织百丈布?那堆积的棉纱就有地方用了,百姓也能穿得起棉布了!”
天幕上的画面开始详细拆解风力织布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风力织布机分三部分,缺一不可——
第一部分是风车。选干透的桑木或榆木,做四片或六片叶片,叶片要打磨光滑,边缘呈弧形,这样迎风才能转得快;风车转轴用坚硬的枣木,固定在支架上,要保证转动灵活,不卡顿。
第二部分是传动齿轮。用硬木雕刻两组齿轮,一组大齿轮连接风车转轴,一组小齿轮连接织布机的梭子轴和卷布轴;齿轮咬合要精准,间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这样才能把风车的动力平稳传到织布机上。
第三部分是改良织布机。在现有织布机基础上,加装自动送梭装置和卷布轴:送梭装置用绳子连接小齿轮,齿轮转动带动梭子来回穿梭;卷布轴也连在齿轮上,织布的同时自动卷布,不用人力拉扯。”
画面里,工匠一步步演示制作过程:先锯木、刨平、雕刻齿轮,再安装风车叶片和转轴,最后改造织布机,将三者连接起来。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连齿轮的齿数、叶片的角度、支架的高度都有标注,完全是照着元代工匠能理解的方式讲解。
“原来如此!齿轮传动!”黄道婆恍然大悟,她之前改良纺车时就用过简单的齿轮,只是没想到能这么巧妙地和风车、织布机结合起来,“这法子太妙了!松江多风,尤其是春秋两季,风力充足,正好能利用!”
王伯也看明白了,激动地搓着手:“黄先生,这机器咱们能做!桑木、枣木工坊里就有,齿轮雕刻我也会,只要照着天幕上的样子,肯定能仿制出来!”
天幕上的画面还展示了风力织布机的实际应用效果:在松江郊外的田埂上,几架风力织布机并排而立,风车叶片在风中快速转动,织布机自动织布,妇人们只需要偶尔检查一下经线是否顺畅,补充一下棉纱,一天下来,每架机器都织出了百丈布,堆在一旁,像一座座小银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