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与数字接口协议的制定过程,又是一次艰难的协调。电路老周坚持模拟信号的脆弱性,要求数字部分输出严格的缓冲和电平转换;负责数字部分搭建的小王则担心过多的接口电路会引入延迟,影响控制时序。张彬再次发挥核心作用,他依据电子管计算机原理和模拟计算机设计知识,在黑板上详细推导了信号传输模型,综合考虑了抗干扰、响应速度和实现复杂度,最终裁定了一个折中但严谨的接口标准:数字侧增加简单的射极跟随器进行缓冲和电平匹配,模拟侧在关键输入点设置可调阈值的比较器。小芳将这份最终确认的接口协议文档工整地誊写了两份,模拟和数字组各执一份,作为后续联调的“宪法”。
协议既定,团队的效率显着提升。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界限在哪里。实验室里不再是争吵,而是各种工具和仪器运转的和谐声响。机械周按照最终确定的布局图,熟练地操作着经过他精心调校的钻床和铣床,加工出一个个锃亮的金属结构件和面板。他的手掌稳定有力,每一次进刀都精准果断,金属碎屑在灯光下飞舞,散发出特有的气味。
电路老周则带着小王,在工作台前埋头焊接。电烙铁的热气氤氲开来,松香的焦糊味混合着金属和陶瓷的气息。老周眼神专注,手腕极其稳定,每一个焊点都饱满圆润,像是一件件微小的艺术品。他按照张彬提供的简化逻辑电路图,将分立的电子管、电阻、电容巧妙连接,构建出数字控制核心。小王则在一旁协助测试每个完成的功能模块,核对逻辑状态,确保万无一失。
张彬穿梭其间,时而俯身查看机械周的加工进度,用手指抚摸关键配合面的光洁度,微微点头;时而停留在电路老周身后,观察关键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测试数据,提出细微的调整建议。他的目光锐利,总能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小芳则像一只忙碌的蜜蜂,跟进每一个进度节点,更新图纸,记录数据,将实验室打理得井井有条。
核心运算模块——那块集成了多个手工制作的高性能运算放大器、精密电位器网络和陶瓷支撑基板的模拟计算核心板,率先完成。它看起来并不起眼,布满纵横交错的镀银导线和一个个微小的旋钮,但凝聚了团队无数的心血和巧思。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所有核心模块初步装配到位,密集的导线如同神经脉络般将它们连接起来,裸露的电子管散发着橙黄色的微光,整个“算筹”样机骨架静静地卧在实验台上,充满了工业时代特有的机械美感。
“准备……通电。”张彬的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实验台上。电路老周深吸一口气,手掌稳稳地合上了主电源开关。
一阵轻微的交流嗡鸣声响起。紧接着,面板上几排代表电源和基础时钟的指示灯,次第亮起柔和的绿色光芒!数字控制模块的电子管也开始闪烁预热。
没有冒烟,没有异常的爆裂声,没有读数乱跳的恐慌。
“电压正常!”
“时钟信号产生!”
“运算放大器偏置稳定!”
一声声短促而兴奋的报告从不同位置传来。
实验室里凝固的空气瞬间流动起来。机械周长长吐出一口憋了半天的气,用力搓了搓粗糙的手掌。电路老周紧绷的脸上罕见地露出一丝笑容,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小王激动地扶了扶自己的眼镜框,差点跳起来。小芳紧紧握着记录本,脸上洋溢着喜悦。
首次通电测试成功!这意味着他们设计的架构、制作的部件、连接的线路,在最基础的功能层面是正确且可靠的。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证明他们走的道路是正确的。
“太好了!我这就去告诉‘云霄’组的小李,让他们准备好测试数据!”小王按捺不住兴奋,说着就要往外跑。
“小王,”张彬叫住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项目保密条例。在‘算筹’正式交付验证前,不得向项目组外人员透露具体进展。”
小王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脸一红,连忙点头:“是,张工,我明白了。”
这时,实验室门被推开,郑工走了进来。他手里居然提着一网兜苹果,目光扫过实验台上亮着指示灯的样机,眼神复杂。
“听说你们今天关键节点通电,顺路过来看看。”郑工将苹果放在门口的桌子上,语气依旧平淡,但那句“顺路”和这兜水果,本身已经说明了态度的微妙变化。“看起来没炸,算是个开头。”
张彬拿起一个苹果,递给身边的小芳,又给两位老周和小王各分了一个。“谢谢郑工。这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调试才是硬骨头。”
郑工未置可否,走到实验台前,仔细打量着那初具雏形的机器,目光在那些手工绕制的电感、自制的陶瓷件上停留片刻,最终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开了。
短暂的庆祝后,工作继续。张彬决定进行更深入的测试,尝试求解一个简化的一维非定常气动方程。他小心地设置各个电位器,模拟方程系数和初始条件。小王操作数字控制面板,启动迭代计算流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