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速风洞的轰鸣声已经沉寂,但那份灼热的数据却像烙铁一样烫在每一个参与“白帝”乙型项目的人员心头。观测廊后的控制室里,灯光重新亮起,驱散了部分昏暗,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重。屏幕上定格的、代表毁灭性高温的热成像图,成为这次测试无声的墓志铭。
项目总师周老,一位曾参与过共和国最早喷气式飞机设计的元勋,双手撑在控制台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盯着那片刺眼的亮白色区域,久久没有说话。最终,他直起身,转向会议室,脚步带着一丝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重。
紧急项目会议在压抑的气氛中召开。没有寒暄,周老直接让数据分析员将关键数据投射到墙上。
“各位,情况比我们最坏的预估还要严重。”周老的声音沙哑,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根据风洞测试数据和外推计算,当白帝乙型速度超过二点五马赫,机体表面,特别是头部、前缘和发动机舱区域的温度,开始突破五百摄氏度。达到设计巡航速度的六马赫时,部分区域将超过一千二百摄氏度。而在进行极限机动或短暂冲刺到九马赫时,局部高温区域……将逼近两千摄氏度。”
每一个温度数字报出,会议室里的温度就仿佛降低一度。在座的空气动力学专家、结构工程师、材料专家,脸色都异常难看。他们清楚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张彬坐在靠前的位置,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令人绝望的数据。他知道,是时候将那个早已准备好的方向公之于众了。
“这不是简单的散热问题,”周老继续说道,语气凝重,“这是‘热障’。是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空气被剧烈压缩和摩擦,将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施加在飞行器表面的物理规律。我们现有的航空铝合金,长期工作温度不能超过三百五十度,五百度是极限短时耐受。一千二百度……两千度……”他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困境赤裸地摆在桌面上:白帝乙型的设计性能要求,与现有材料科学的极限,发生了最直接、最残酷的碰撞。没有能够承受持续超高温气动加热的结构材料,任何关于高超音速巡航和跨大气层机动的设计,都只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一位负责结构设计的副总师开口,声音低沉,“要么降低性能指标,将最大速度限制在热障以下;要么……找到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材料。”
降低性能指标?没有人愿意接受。白帝乙型承载的是打破战略平衡、夺取制天权的希望。但认知范围之外的材料,又在哪里?
冲突不仅仅是技术与材料的矛盾,更是雄心壮志与冰冷物理定律的对抗,是紧迫的战略需求与漫长研发周期之间的撕裂感。
就在这时,张彬清了清嗓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周老,各位同志,”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打破了会议室里绝望的沉寂,“我们或许不需要降低指标,也并非完全没有方向。”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前,没有看那些高温数据,而是调出了另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标注着“绝密”的材料清单概要。
“正如这位同志所说,我们需要超越现有认知的材料。”张彬的手指划过清单上的几个关键词,“根据我们之前在一些极端环境材料领域的超前探索和储备,我认为,解决白帝乙型热障问题的唯一可行路径,在于两类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陶瓷基材料,以及超高强度碳碳复合材料。”
他详细解释这两类材料的潜力:“复合陶瓷基材料,以其极高的熔点(普遍超过三千摄氏度)和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作为机体表面高温区域的热防护系统和蒙皮材料,直接面对气动加热。而碳碳复合材料,在极高温度下不仅能保持强度,甚至能通过可控的烧蚀过程带走大量热量,是制造发动机燃烧室、喷管、进气道唇口等最严酷热端部件的理想选择。”
收获在张彬清晰而坚定的阐述中变得具体。他正式将之前签到获得的【高性能复合陶瓷基板材】和【超高强度碳碳复合材料】从无限空间的储备状态,推到了国家最高优先级项目攻关的前台。一个因材料瓶颈而濒临停滞的项目,被强行注入了一条明确但极其艰难的技术路线。
会议结束后,周老立刻召集了国内最顶尖的陶瓷、碳材料和高温结构领域的专家,组成了“白帝乙型耐高温材料攻关小组”。张彬作为技术方向的提出者,自然成为小组的核心顾问。
在小组的第一次内部技术交底会上,当张彬将那份来自系统的、记录了两种材料详细性能参数(经过他适当处理,去除了过于超前的数据)的技术资料分发给各位专家时,会议室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这抗拉强度……确定是陶瓷基材料?”
“氧化阈值温度……两千四百摄氏度?这怎么可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