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风洞,如同蛰伏的巨兽,再次张开了它那能模拟极致速度的咽喉。观测廊后的控制室内,空气仿佛凝固,比上一次测试时更加凝重。每个人的目光都死死锁在那个再次屹立在测试段中的流线型身影上——白帝乙型原型机,这一次,它背负着经过热循环考验的陶瓷甲胄,和大脑中植入了对抗震颤“疫苗”的新版飞控软件。
项目总师周老站在主控台前,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有些刺眼,他的手背因为用力握着栏杆而青筋微凸。张彬站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面色平静,但眼底深处同样凝聚着专注。整个团队数月来的心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演算、调试、失败、再尝试,都将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内接受最无情的审判。
“启动。目标速度,三马赫。”周老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低沉的轰鸣再次响起,由弱渐强,最终化为充斥整个空间的狂暴嘶吼。高速气流如同无形的巨鞭,抽打在模型表面,却被那层黝黑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牢牢抵御。热成像屏幕上,代表高温的红色区域迅速蔓延,但在头锥、翼前缘等关键部位,颜色停留在橙红与亮黄之间,并未出现上次那令人绝望的亮白色。
“速度一点五马赫,结构应力正常,表面温度符合预期。”
“速度二点零马赫,飞控系统运行平稳,各舵面响应正常。”
“速度二点五马赫,热障区间……平稳通过!重复,热障区间平稳通过!”
控制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低呼,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跨过二点五马赫这个门槛,意味着新型材料初步经受住了考验。
“继续加速,目标三马赫!”
速度指针坚定地向上爬升。所有人的心也随着那指针提到了嗓子眼。八十七赫兹,那个如同梦魇般的频率区间,正在逼近。
“速度二点八马赫……监测到尾部轻微振动信号!”
“频率分析……八十六点九赫兹!振幅开始上升!”
来了!几乎在监测员报出数据的同时,控制台上代表主动抑制系统启动的绿色指示灯骤然亮起。屏幕上,原本应该急剧放大的振动振幅曲线,在攀升到一个临界点后,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强行按住,开始剧烈抖动、挣扎,但上升的势头被硬生生遏制,最终维持在一个远低于危险阈值、机体结构完全可以承受的水平线上。
“抑制系统生效!振幅被压制百分之七十二!结构应力安全!”
一股巨大的、混合着 relief 和狂喜的情绪洪流,瞬间冲垮了控制室内凝固的气氛。几位年轻的技术员甚至忍不住互相拍打着肩膀,眼圈发红。周老紧握栏杆的手终于松开了一些,长长地、无声地吐出了一口积压已久的浊气。张彬的嘴角也微微牵动了一下,那简化版的算法,赌对了。
“三马赫速度保持!状态稳定!”
模型在三倍音速的狂风中稳如磐石,如同撕裂长空的黑色闪电。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标志着华夏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真正触摸到了世界最前沿的门槛。
但测试并未结束。周老深吸一口气,下达了下一个更加冒险的指令:“执行‘破障’程序第一阶段,模拟大角度爬升,仰角七十度!”
这是模拟白帝乙型从大气层内高超音速巡航状态,向跨大气层机动过渡的关键一步——准空间机动。模型内部的作动机构开始工作,整个机体以一个惊人的角度昂起头,仿佛要挣脱地球的束缚,刺向虚无的太空。
巨大的姿态变化带来了极其复杂的气动载荷。屏幕上数据狂跳,飞控计算机的负载指示灯频频闪烁,显然正在全力运算以维持稳定。机体承受的过载急剧增加,陶瓷与金属的连接处监测点数据开始出现较大波动,但始终坚守在安全红线之内。
“爬升轨迹稳定!”
“速度开始衰减,高度模拟参数急剧增加!”
“冲破六十公里模拟高度线!”
控制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看着屏幕上那条代表着飞行器正奋力挣脱蓝色星球怀抱的轨迹线。他们正在见证历史,见证一个国度触摸天空边缘的壮举。
然而,就在这看似成功的巅峰时刻,负责动力监测的技术员突然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叫:
“发动机涡轮前温度!T4参数异常!瞬时峰值……超过设计极限一百二十七度!”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那个代表动力系统核心温度的示波器上。一条原本应该平稳波动的曲线,在刚才爬升的某个瞬间,猛地向上蹿出了一个尖锐的、令人心悸的峰值,虽然持续时间极短,很快又回落,但那个刺眼的数字,已经清晰地烙印在每个人的视网膜上。
收获是里程碑式的。白帝乙型原型机成功通过了三马赫高速试验,验证了新型热防护材料和改进飞控系统的有效性,并成功模拟了标志性的准空间机动。这无疑标志着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华夏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的领先地位。
但钩子也在此深深埋下。在那看似完美的爬升曲线背后,动力系统的核心——发动机,在极端工况下,暴露出了其脆弱的一面。那个瞬间超温的峰值,如同一个无声的警告,预示着通往真正空天之路的下一个,或许也是更凶险的关卡,已经悄然浮现。极限的性能,正在拷打着动力系统的最后边界。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高温涡轮叶片气膜冷却孔型优化设计资料(基础理论)。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系统的回应,再次精准地指向了刚刚暴露的软肋。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