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可谓恩威并施,既划下了清晰的红线,点明了惩罚,又给了忽必烈一个台阶,甚至带着一丝对其能力的认可。
杨过之所以难得的如此坦诚,是因为他清楚,此番千里独行,深入邢州大营,其本身所带来的威慑力,已经远超任何具体的条件。
试想,他单枪匹马,闯入拥兵二十万的蒙古大营核心,如入无人之境。
从营门开始,随手拂袖间便让守卫死伤狼藉,数万大军为之胆寒退缩,无人敢攫其锋。
最终更是与蒙古最高统帅之一的忽必烈平起平坐,在这龙潭虎穴之中,镇定自若地享用酒食,开出条件。
而对方,除了接受,竟似别无他法!
这一幕,必将随着无数目击士兵的口耳相传,迅速遍传蒙古军中,乃至整个北方!
杨过的无敌形象,将再次被牢牢刻印在每一个蒙古人的心头。
忽必烈作为亲历者,感受最为深刻。
他亲眼目睹了自己麾下雄师在杨过面前的畏缩,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性命被他人掌控的恐怖。
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他这看似固若金汤的大营,他这二十万大军,在杨过这等超越凡俗的武力面前,是何等的脆弱和无力!
除了老老实实接受条件,他根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任何侥幸拖延,或是阳奉阴违,都可能招致杨过更直接、更可怕的雷霆打击。
那后果,他承担不起。
果然,听到杨过开出的条件,忽必烈紧绷的心弦,反而微微松弛了一些。
他原本以为杨过会趁机狮子大开口,提出诸如割让数郡、赔偿巨额岁币等难以承受的要求。
没想到,仅仅是一座边境城池和一笔金银。
这个代价,虽然依旧让他肉痛,尤其是割地,关乎颜面和政治影响,但尚在他的心理底线和承受范围之内。
相比于可能激怒杨过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已经算是宽宏大量了。
甚至忽必烈都觉得:就这?杨过改了性子了?
至于杨过后面那番带着教训和劝诫意味的话,忽必烈听在耳中,心情复杂。
有被轻视的愠怒,但更多的,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认同感。
杨过说他算个人物,说他非英雄所为,这些话,若是从旁人口中说出,他只会嗤之以鼻。
但从这个一次次将他逼入绝境、拥有绝对实力的对手口中说出,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分量。
他忽必烈,确实自视甚高,不屑于纯粹依靠蛮力,他崇尚谋略,懂得经营,也渴望建立不世功业,而不仅仅是破坏。
此次派人偷袭全真教,细细想来,确实带着几分泄愤的小家子气,并非雄主应有的胸襟和气度。
被杨过这般点破,他脸上有些火辣,心中却也隐隐觉得,对方说得并非全无道理。
更重要的是,杨过那番话背后所隐含的潜台词。
只要你忽必烈按规矩来,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对决,我杨过接着便是。
但若再玩阴的,后果自负,这一句警告之言,反而为未来的交锋划下了一条规矩。
对于忽必烈而言,这未必全是坏事,至少让他明白了杨过的底线所在。
他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翻腾的各种情绪强行压下,脸上努力维持着平静,甚至挤出一丝略显僵硬的笑容:“杨大侠快人快语,条件倒也公道。”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最终化作一声带着几分自嘲和无奈的叹息:“此事……确实是本王考虑不周,行事有欠光明。杨大侠的言语,本王记下了。”
他没有再多做辩解,也没有讨价还价。
因为他很清楚,在杨过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挣扎都是徒劳,只会自取其辱。
蒙古能够崛起,横扫四方,靠的不是道理,而是比敌人更硬的拳头,更锋利的刀箭。
如今,拳头不如人,刀箭伤不了对方,那么低头服软,付出代价,就是唯一的选择。
这是草原上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生存法则。
简单直接且残酷。
“金银之物,本王会尽快筹措,必让杨大侠满意。”
忽必烈继续说道,语气已然恢复了作为王爷的沉稳,只是少了几分往日的霸气:“至于城池……便以襄阳北面二百里外的樊城相赠,如何?此城规模适中,位置紧要,足以彰显本王诚意。”
他直接点出了具体城池,显然也是经过快速权衡的。
樊城并非无关紧要的小城,但将其割让,既能满足杨过的要求,又不至于对蒙古的整体防线造成致命打击,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杨过略一思索,便点了点头:“可!便以樊城为界,具体交割事宜,以及金银数额、交付方式,我会派人与你麾下详谈,希望王爷言而有信,莫要再节外生枝。”
他的话语平淡,却带着最后的警告。
忽必烈心中一凛,郑重道:“杨大侠放心,本王既已答应,绝不反悔。”
至此,这场在刀锋上跳舞的谈判,终于落下了帷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