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时间,转瞬即逝。
临安城内,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西湖烟雨,画舫笙歌,似乎早已将北境的威胁遗忘。
然而,在这片宁静之下,一股足以改天换地的力量,已然磨砺成型,只待出鞘之刻。
那支倾注了杨过无数心血的科技树结晶,新式火器军队,已然完成了最终的整合与编练。
其规模,远超最初设想的两万精锐火枪火炮部队,最终定格在了五万之众。
其中两万为核心战兵,人人配发最新式燧发枪,操作熟练,纪律严明。
另有一支规模庞大的炮营,装备各型佛朗机炮数百门,火力足以摧城拔堤。
剩余三万人,则皆为辅助兵种,负责弹药输送、工事修筑、粮草转运、战场救护等一应后勤保障。
杨过深知,要让这跨越时代的火器发挥出最大威力,一个高效、专业的后勤体系,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线持枪操炮的士兵。
这五万大军,如同一只攥紧的拳头,骨骼坚硬,肌肉虬结,血脉畅通,只待一声令下,便能爆发出石破天惊的一击。
而执掌这只恐怖拳头的人选,杨过早已深思熟虑,并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令朝野些许意外,却让他自己无比安心的决定。
他擢升的,并非任何一位功勋卓着的老将,而是一位年仅弱冠、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文云孙。
此时的文云孙,年方二十,面容犹带几分青涩,但眉宇间已有一股难以磨砺的刚正与坚毅之气。
之前神枪营便交给了文云孙,时间不到两个月,更是把总指挥权都叫给了他。
这是因为杨过深知,眼前这个年轻人,未来将是何等的光耀史册,其气节,其忠诚,堪称千古楷模。
于是,杨过不顾一些勋贵宿将的非议,破格提拔文云孙,令其总领这五万新军一切事务,官拜神武新军都统制,位高权重,一跃成为军中新贵。
很多大臣想要反对,但考虑到杨过的手段,终归还是选择了沉默,毕竟陛下和宰相都一力支持呢,他们还啰嗦什么?
这一日,驸马府书房内,杨过将一枚沉甸甸的虎符亲手交到文云孙手中。
“云孙。”
杨过看着他,目光中充满了期许与信任:“此军乃国之利器,亦是我汉家未来之希望,我将它交予你手,望你善用之,砥砺之,使其成为扫荡妖氛、澄清玉宇之正义之师。”
文云孙双手接过虎符,只觉得重若千钧。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与澎湃,朗声道:“云孙蒙驸马知遇之恩,必肝脑涂地,以报国家!此军在,云孙在!必不负驸马爷重托,不负天下黎民之望!”
他声音清越,掷地有声,眼中燃烧着理想与忠诚的火焰。
杨过微微颔首,他知道,将这支军队交给文云孙,远比交给任何一位善于钻营的宿将要可靠得多。
若连文云孙都不能信任,这普天之下,恐怕也难寻第二个能让他如此放心托付重任之人了。
他甚至隐隐觉得,这支跨越时代的军队,由这位未来的民族脊梁来执掌,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宿命感。
军队已成,利剑在握,自然到了该亮剑之时。
一年时间,看似不短,但对于一场旨在犁庭扫穴、彻底解决北患的远征而言,却是极为紧迫。
这个时代,车马迟缓,大军行动,绝非单纯的赶路。
沿途需要安营扎寨,需要筹集粮草,可能会遭遇零星抵抗,需要分兵控扼要地……
真正从江南推进至漠北,边走边打,一年时间能完成,已堪称神速。
杨过不再犹豫,开始部署行动。
他命文云孙率领五万新军主力,先行秘密开拔至宋蒙边境预设区域集结,进行最后的适应性训练与战前动员,等待最终的命令。
而另一方面,对于忽必烈近来愈发露骨的投诚暗示,杨过也决定亲自处理。
书房灯下,杨过再次翻阅了忽必烈最近送来的一封密信。
信中,这位曾经的蒙古枭雄,已然放下了所有架子,言辞恳切至极,不仅再次强调了自己那颇为牵强的汉高祖苗裔之说,表达了倾心慕华、愿效犬马之劳之类的意愿,更是隐隐提出了若能保全性命与部分权位,他愿说服麾下部分部族,作为内应,助杨过平定漠北……
当然,都是隐隐提起的,忽必烈也清楚,太主动实在是尴尬,还是含蓄一些比较好。
“呵呵。”
杨过放下信笺,嘴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忽必烈…确是个聪明人,也是个人才。”
他从不否认忽必烈的能力。
此人能于蒙古诸王中脱颖而出,最终建立元朝,其文治武功,驭下手段,皆属上乘。
若能真个收服,使其心甘情愿为自己所用,那么,在治理广袤北地、安抚诸部族方面,忽必烈的作用,恐怕胜过九成九的文武官员。
一个熟悉蒙古内部情况、能力超群且听话的忽必烈,无疑是统一进程中一枚极具价值的棋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