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策马前行,走向那座历经沧桑的皇宫旧址。
虽然宫殿大多已在战火中损毁残破,但那份沉淀在砖石瓦砾间的历史厚重感,却依然扑面而来。
文云孙跟在身后,年轻的脸庞因激动而泛红,他低声道:“元帅,我们…我们真的打回来了!”
杨过微微颔首,望着远处的天际线,目光似乎已经超越了眼前的旧都,投向了更北方那片尚未回归的燕云之地,以及更遥远的、忽必烈正在谋划的西方。
“别太激动,这仅仅是个开始而已。”
他淡淡的说道,声音中却蕴含着足以撬动整个世界的决心。
中原光复,旧都重临。
消息如同燎原之火,燃遍了整个天下。
杨过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在江湖之远,亦或是寻常巷陌之间,杨过这个名字,已与英雄、神明、希望之类的头衔画上了等号。
......
一个全新的时代序幕,已然在他手中,缓缓拉开。
秋高气爽,汴梁古城墙头,杨字大纛与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杨过卓立城楼,一身玄色锦袍,外罩轻甲,目光沉静地俯瞰着这座刚刚光复的旧都。
城内,万家炊烟袅袅,市井喧嚣渐复。
城外,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盛况虽已稍歇,但空气中仍弥漫着一种劫后重生、万象更新的蓬勃气息。
中原大地,自靖康之耻后沦陷胡尘已逾百年,如今在他杨过手中,短短两个多月,便已重回汉家版图。
万民欢呼,将士用命,临安朝廷的贺表雪片般飞来,他的声望已如日中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然而,他心中并无多少志得意满,唯有如履薄冰的冷静与对下一步棋局的清晰洞见。
“元帅,西路郭大侠和吕将军他们军报,已击败敌军,控制地盘,正星夜兼程,不日便可抵达汴梁与元帅会师。”
身后,一道清越而充满敬意的声音响起。
正是年仅二十,却因为平定汴梁城之后,又被杨过破格擢升为神武新军都统制的文云孙。
他一身戎装,英气勃勃,眼神中闪烁着对杨过近乎盲目的崇拜与炽热的报国激情。
杨过微微颔首,并未回头,目光依旧投向北方那广袤的土地。
“云孙,中原初定,百废待兴,安抚流民,分配田亩,整饬吏治,这些事千头万绪,需你与留守官员多多费心。”
“末将遵命!定不负元帅重托!”
文云孙躬身应道,随即略带迟疑:“元帅!末将还有一事不明,我军新胜,士气正盛,但连续征战,是否需稍作休整,巩固中原根基?”
杨过终于转过身,嘴角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那笑意中带着绝对的自信与洞察一切的深邃。
“休整?自然需要。但非在此刻。”
他抬手,指向北方:“你看那燕云十六州,自石敬瑭拱手献于契丹,至今已数百年,乃我汉家儿郎心头永痕之痛。
如今,忽必烈为表忠心,已将其主力尽数北撤,留守的不过是一些冥顽不灵、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此时不取,又更待何时?”
他顿了顿,语气转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更何况,东北之地,早在汉朝便是汉朝之地,最近数百年,虽然先辽后金,但遗民犹在,地虽广而人稀,却是我华夏故土!
岂容长久游离于外?本帅欲一鼓作气,北定燕云,东取辽东,将版图推至漠南,与忽必烈划地而治,此乃千秋功业,不容耽搁。”
文云孙听得心潮澎湃,只觉得元帅目光之远大,思虑之精深,实非自己所能及,当即肃然道:“末将明白了!元帅高瞻远瞩,末将愿为先锋,荡平北虏!”
杨过摆了摆手:“不,你留下!中原乃根本之地,需要得力之人坐镇,五万神武新军,随我北上。
郭伯伯的西路军抵达后,亦可协助你稳定局势,我估计陛下他们也要研究迁都回来了,所以你的任务,可比随我出征更为重要。”
文云孙深知这是杨过对他的极大信任与磨练,激动得脸色微红,大声道:“末将定守好中原,以待元帅凯旋!”
三日后,汴梁城外,五万神武新军军容鼎盛,肃然列阵。
燧发枪上的铳刺在秋阳下闪着寒光,一门门擦拭得锃亮的红夷大炮被骡马牵引,散发出冰冷的金属质感。
军中纪律森严,鸦雀无声,唯有战旗翻卷的猎猎之声。
杨过并未举行繁琐的誓师仪式,只于军前简单训话,声音不高,却清晰的传入每一个士兵耳中:“北地未平,故土未复。
此去,收复燕云,光复辽东!军纪如山,扰民者,杀无赦!畏战者,军法从事!有功者,重赏不殆!”
“收复燕云!光复辽东!”
“谨遵元帅号令!”
山呼海啸般的应和声震天动地,显示出这支军队高昂的士气与对主帅绝对的忠诚。
大军开拔,浩浩荡荡,向北而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