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孙站在武将队列中,紧握着拳头,年轻的脸庞因激动而涨红,眼中闪烁着泪光与无比坚定的信念。
他望着杨过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仰。
是杨元帅,带领他们完成了这不可能的伟业,实现了先贤的遗志!
也是杨元帅,对他破格提拔,给了他这一腔报国之心的用武之地!
杨过静静的看着这如同火山喷发般的集体情感宣泄,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磅礴的、纯净的、源自血脉深处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场中每一个人之间传递、共鸣、升华。
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恩怨、阶层差异的巨大凝聚力。
“这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浪漫么?”
杨过心中默念。
无需神灵,无需仙佛,这份对先贤的承诺,对故土的热爱,对文明传承的执着,便是这个民族最深沉、最强大的力量。
它能在绝望中孕育希望,在黑暗中指引方向,在屈辱中积蓄复仇的火焰。
祭祀典礼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方才在悠远绵长的送神乐声中缓缓落幕。
但人群久久不愿散去,依旧聚集在告翁祠周围,议论着,感慨着,回味着。
自这一日起,告翁祠香火鼎盛,不仅成为汴梁一景,更迅速成为整个光复区,乃至来自南方的士民百姓,必定要前来瞻仰、祭拜的圣地。
它不再仅仅是一座祠堂,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标志着一段屈辱历史的终结,和一个崭新强盛时代的开启。
而主导了这一切的杨过,其声望与权威,也在这场深入人心的精神盛典中,被推向了又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民心、士心、军心,前所未有地凝聚在了他的周围,为他接下来应对西方变局、彻底奠定万世基业,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那不仅仅是用火炮与刀剑打下的疆土,更是用文化与认同重塑的江山。
汉家的光芒,已经光复了。
......
秋风习习,汴梁城内外却是一派比往日更为繁忙热闹的景象。
距离那场祭告陆放翁的盛典已过去近一年光景,这座重新成为帝国心脏的古都,已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街巷之间,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市井之中,南腔北调混杂,却都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欢快。
酒楼茶肆里,说书先生唾沫横飞,讲述着“杨元帅火炮震北虏”、“神武新军三日定辽东”的传奇,引得满堂喝彩。
田间地头,农人耕作之余,谈及如今轻徭薄赋、安居乐业的光景,脸上也尽是满足的笑容。
这一年,是南宋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畅快之年。
自靖康之耻后,压抑了百年的屈辱、愤懑与不甘,随着中原光复、燕云重回、辽东底定,如同一口淤积已久的浊气,被狠狠的、彻底的吐了出来!
举国上下,从临安迁回的皇室贵胄,到汴梁新朝的文武百官,再到寻常巷陌的布衣百姓,乃至边陲之地的戍卒农夫,无人不感到一种浸透骨髓的轻松与喜悦。
这是一种挣脱了枷锁、重塑了脊梁的狂喜,弥漫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而这份喜悦的顶峰,则来自于西方与西南接连传来的捷报。
先是郭靖、吕文德等人率领的伐西大军,以襄阳系精锐为骨干,辅以部分神武新军支援的火器部队,自洛阳西进,势如破竹。
陕西境内的蒙古守军,本就因主力西调或北撤而力量空虚,在郭靖稳扎稳打的步步紧逼和火炮的雷霆之威下,纷纷溃败投降。
大军一路西进,克复长安,抚慰故都民心,继而穿河西走廊,收复凉、甘、肃、瓜、沙等州郡,兵锋直指西域!
沿途,汉唐故地的遗民,见到久违的汉家旌旗,听闻“王师已定中原”的消息,无不箪食壶浆,热泪盈眶。
许多避居山野、坚守汉家衣冠的耆老,甚至捧着珍藏了数代、早已泛黄模糊的族谱舆图,颤巍巍地来到军前,为大军指引道路,诉说故土情肠。
郭靖性情敦厚,见此情景,常感动得虎目含泪,更加坚定了要彻底光复故土的决心。
伐西大军的进展异常顺利,不仅是因为军力强盛、民心所向,更得益于杨过的全局战略。
就在郭靖于西北高歌猛进之时,根据杨过的秘密指令,已率部北归草原,并整合了庞大力量的忽必烈,终于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时机:窝阔台汗病逝的消息正式在天下传开,蒙古诸王为争夺汗位,内斗渐起。
这倒也正常,毕竟蒙古现在的地盘太大了,一个消息一年内传遍,其实都算挺快的了。
忽必烈毫不犹豫,立刻打出“遵从祖制,竞逐汗位”的旗号,尽起麾下二十万经过重新整编、装备精良的精锐铁骑,以雷霆万钧之势,向西进发!
他的目标,直指蒙古汗廷所在的西方世界,以及那些正在为汗位争得头破血流的竞争对手,如蒙哥和阿里不哥等人。
忽必烈的西征,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将蒙古本部及其附属势力的注意力、兵力绝大部分都吸引了过去。
这使得郭靖的伐西大军在西域的最后阶段,遭遇的抵抗更是微乎其微。
一些原本隶属于蒙古的小邦、部族,见风使舵,纷纷转而向郭靖大军表示归顺。
大军所至,汉时西域都护府旧地,如高昌、龟兹、于阗等处,相继光复。
甚至兵锋一度越过葱岭,将影响力拓展至更西的区域,重现了汉武盛世列四郡,据两关的恢弘气魄,版图之广,较之强汉,犹有过之!
因为,此时的帝国,还牢牢掌控着东北广袤的黑水白山之地。
至此,自东海之滨至西域雪山,自漠南草原至西南边陲,一幅远超南宋数倍旧疆,甚至超越汉唐鼎盛时期大半的庞大版图,已然成型。
杨过主导的这次光复与扩张,不仅是一雪前耻,更是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疆域空前辽阔的大一统格局。
西南方面,大理国主牢记当年杨过暗中掌控大理时留下的约定,耶律楚材等人趁着此刻天下大定,也由上而下的顺势推动。
不等杨过派遣一兵一卒,便主动遣使,奉表至汴梁,表示愿举国归附,永为大宋藩属,去帝号,称臣纳贡。
对此,杨过在朝堂之上敲定此事,欣然接受了段氏的归降。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