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七海悄悄抹掉眼泪,趁着程氏吃下一个饺子的间隙,终于说出他的想法:“娘,我想读书。”
程氏夹起饺子的手就一顿,愣愣地看着他。
“读书?”
陶七海认真地点了点头,目光如炬,像天上的星星,明亮。
程氏实在没想到,这个娃开窍后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读书。程氏虽然是个村妇,但她知道读书意味着什么。在这个时代,能够读书,而且把书读好,识字、明理、懂算术,哪怕考学不取,日子也比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过得好。
这或许是七海以后的活路呢。
看着七海单薄的身子,程氏心里差一点就要答应了。
但想到如今这个家才有点起色,要供一个读书人怕是不容易吧?而且大姐、二姐、三姐都长大了,早就该说亲了,为了这个家硬生生地把大姐留了一年又一年,二姐、三姐也跟着压下来。
何况还有她这个十足的病号呢?
程氏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脸上却仍然笑着,“七海,你为什么要读书?”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陶七海拿着曾经的口号,信誓旦旦地说。虽然人到三十五岁,他越来越怀疑这句话的合理性,但他确实因为这句话从一个小山村跳到了大城市里。
也困在了大城市里。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程氏淡然一笑,“命运这东西当不得真的。只要你努力了,朝着自己想要走的路走下去,自然水到渠成。尽人事,听天命。娘只要你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度一生。”
陶七海圆睁着眼睛看程氏,没想到老娘竟然能说出这么哲理的话,狠狠地点头。
“嗯。娘,我想读书。我想学很多知识,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明白很多道理,一辈子不要糊糊涂涂的。”
一颗心终于落下,程氏摸摸他的头,欣慰道:“等晚食后问问你爹和大姐她们的意见吧。”
陶家虽然女孩多,但还是很民主的,有什么大事商量着来,最后才由程氏拍板决定。
这才让一家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
陶老爹和大姐、三姐直到酉时过后才回来,此时太阳已经西下,但天还很光亮。一家人就整整齐齐地在院子里吃晚食。饭桌上陶老爹一个劲儿地瞥看老妻,今天有很多憋屈,忍不住想要跟妻子倾吐。
但程氏一副淡然吃饭的样子,陶老爹不得不憋住,默默吃饭。
陶老爹今天是带着任务去县城的,一是拉了两袋粮食去县城卖,二是带大姐陶大春去县城里说亲。三姐陶三秋既是作陪的,也是提前演练,毕竟也十六了。
当然,陶老爹这样的人家是说不了县城里的人家的。媒婆介绍的人是隔壁镇大禹村的,那里离县城近,陶家村离县城也不远,于是就提议去县城相看了。
去相看自然不能随随便便地看,得找到个由头,这样就算相看不满意,也保住了面子不是?
所以,陶老爹就拉着两袋粮食去卖了,卖得的钱就给老妻抓两副药,剩下的买点布料和生活用品。
没想到相看十分不满意。对方家母一脸地打量陶大春,直言不讳地嫌弃陶大春年纪大,已经二十了,再嫁不出去就成老姑娘了,于是趁机压下彩礼,硬生生从四两彩礼降到二两。
最气人的是,对方家母鄙夷地啧一声,“不知道会不会随不随爹,只会生女儿?”
气得陶老爹当场炸毛,指着男方鼻子,从头到脚地骂一遍。
但陶老爹也自知理亏,这个时代谁不想生儿子?就是他,不也是一直渴望要儿子才连续要了那么多个女娃吗?
陶老爹默默看了一圈自家的女娃们,忍不住叹气。
不过,晚食还是很快就吃完了。五姐陶五月和六姐陶六禾快手快脚地收拾碗筷。她们年纪还小,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干不了很重的农活,只能帮衬着做点家务。
等她们收拾好,重新坐到院子里时,程氏才发话,说道:“好了,人到齐了,开个家会吧。”
把正想拉着老妻回屋里说说话的陶老爹噎得不行,这说亲的事儿也用不着开家会吧?
陶老爹不理解,但还是很尊重老妻,边掏出烟杆装上烟丝,边坐下来,等待老妻的发话。
谁料,程氏还是让他先说说去县城的情况。
陶老爹不是很想当着众人的面说,于是只挑了重点:“粮食现在又降了,九文钱一斗,上个月还十文呢。”
“刚秋收,不缺粮,降一点也正常。”程氏瞥了他一眼,“还有呢?”
陶老爹就支支吾吾起来,“大春说亲的事儿……估计得黄。”
“不是估计,必须黄。”三姐陶三秋想起男方家母那挑三拣四以及男方唯唯诺诺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
陶老爹瞪了一眼三姐,陶三秋缩了缩头,他才笑说:“对方看不上我们,两人没有缘分。”
程氏沉默着,不用想也知道大概是怕她的女儿们也跟她一样,只会生女儿吧,半晌才道:“罢了,罢了,不合适再重新找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逍遥大司农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逍遥大司农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