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整理的第二本中医笔记,在中医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知道,不少老中医一辈子就靠着一两门独门药方立足,把秘方看得比命还重 —— 有的甚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生怕别人学了去抢饭碗。可陈墨倒好,不仅把常见病症的调理方法写得明明白白,连那些独特的配伍、用量都毫无保留,这在守旧的中医圈子里,简直是 “离经叛道”。
京城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比如擅长治肝病的周老先生、专攻妇科的赵大夫,都托人打听陈墨的住处,想登门拜访 —— 有的是想探讨笔记里的药方,有的则是想 “劝劝” 他,让他别把 “压箱底的东西” 都抖搂出来。可这些请求,全被中医学院的陈院长挡了回去。
陈院长特意找到陈墨,笑着说:“小陈,你放心写你的笔记,那些老伙计我来应付。现在正是你出成果的时候,可不能让他们来打扰你。” 他心里打得算盘清楚 —— 陈墨的笔记是中医学院的 “宝贝”,要是被老中医们缠上,耽误了后续整理,损失可就大了。
陈墨也乐得清闲。他不是不想和同行交流,只是知道那些守旧的老中医,大概率会劝他 “藏私”,甚至质疑他的方法 “不正宗”。与其浪费时间争论,不如把精力放在笔记和病人身上。他笑着对陈院长说:“谢谢您,我确实想安安静静把第三本写完,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天早上,陈墨刚回到诊室坐下,王洁就端着一杯热茶进来:“陈医生,今天天气冷,您喝点热茶暖暖身子。” 她刚放下杯子,诊室门就被推开,走进来一男一女,看起来都三十岁左右,穿着洗得发白的棉袄,男的手里攥着一个皱巴巴的布包,女的则脸色蜡黄,走路都有些虚浮。
“大夫,您好!能不能给我媳妇看看病?” 男的一进门就急切地说道,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显然是急坏了。
陈墨连忙起身,示意他们坐下:“别着急,慢慢说。先把挂号票和病历本给我看看。”
男的慌忙从布包里掏出挂号票和一个蓝色封皮的病历本,双手递过来。陈墨没急着翻病历,而是看向女的,语气温和:“大姐,你哪里不舒服?跟我说说。”
没等女的开口,男的就抢着说道:“大夫,我媳妇之前在外科看过,那个西医大夫说她得了‘胃贲门癌’,要动手术,把肚子划开,切里面的东西!您说这肚子里的东西切了,人还能活吗?” 他说着,眼圈就红了,“我们家实在掏不起手术费,吃他们开的药也不管用,实在没办法了,才来试试中医。”
女的坐在一旁,双手紧紧攥着衣角,面容凄苦,一句话都没说,只是偶尔点点头,确认丈夫的话。陈墨心里一沉 —— 这是他行医以来,遇到的第一个癌症患者。胃贲门癌在当下的医疗条件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难度都极大。
他没有纠结于 “切了器官人能不能活” 的问题 —— 这些是外科医生该解释的,他要是插了嘴,反而容易引起误会。而且他知道,现在的老百姓大多不懂西医:既觉得 “外国来的医术先进”,生病先找西医,可对 “胃镜”“手术” 这些名词又一知半解;再加上普遍文化程度低,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想把西医的治疗逻辑讲清楚,没半天时间根本不可能。
陈墨翻开病历本,上面的字迹工整,写得很清楚:“胃贲门癌(中晚期),建议手术切除,术后化疗”,还附着胃镜检查的报告,日期是两个月前。封皮上写着患者的名字 —— 刘会英,年龄三十二岁。这么年轻就得了癌症,陈墨心里也替她惋惜。
“大姐,你平时具体有什么症状?” 陈墨合上病历,看向刘会英。
这次,男的没再插嘴,只是用眼神鼓励妻子。刘会英这才缓缓开口,声音微弱:“大夫,我现在吃不下饭,稍微多吃一口就吐,有时候吐的是酸水,有时候还带着点血丝……”
“这个症状持续多久了?” 陈墨追问。
“大概有半年了。” 刘会英想了想,补充道,“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吃东西咽不下去,总觉得堵在胸口,咽下去以后偶尔想吐,我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就没在意。后来越来越严重,才去医院看的。”
陈墨在心里暗暗叹气 —— 多少病都是这么拖出来的!把 “小毛病” 不当回事,等拖成了 “大病”,往往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他又问:“上次西医给你开的药,吃了有什么感觉?”
“没什么用。” 刘会英摇摇头,“吃了一个多月,该吐还是吐,饭也没多吃几口,反而觉得浑身没力气。”
“这两个月里,除了呕吐,还有没有别的症状?比如胃疼、体重下降?” 陈墨继续问。
男的又忍不住开口:“她吐过一次血,是和饭一起吐出来的!体重也掉了十多斤,以前一百一十多斤,现在只剩九十多斤了。别的倒没什么,就是越来越没力气。会英,我说得对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