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的,陈主任。” 陈墨点点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一个年轻的女医生身上 —— 她眼圈发红,显然是刚哭过,身上的白大褂皱巴巴的,手里还攥着一个病历本,看样子是这次误诊的负责人。
“小刘,给陈医生介绍一下病情。” 陈国栋头也没回,语气严肃。
女医生往前挪了两步,声音带着几分沙哑:“陈医生,您好,我是内科的刘敏。病人叫张伟,三十四岁,一周前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头晕、腰膝酸软’来就诊,我当时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开了止吐、止泻的药……”
她顿了顿,眼泪又差点掉下来:“病人服药后症状缓解,就没再来复查。可昨天早上,他突然出现尿频、尿少、便血,血压也升高了,下午还昏迷了,送到医院后,我们做了检查,怀疑是…… 肾功能衰竭。”
陈墨听完,心里一沉 —— 从急性肠胃炎到肾功能衰竭,这误诊的差距也太大了。他看向病床上的张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同志,您好,我是中医科的陈墨,能让我给您把个脉吗?”
张伟慢慢睁开眼睛,眼球上布满血丝,看起来格外疲惫。他看了陈墨一眼,没说话,只是把左手往床边挪了挪,示意同意。
陈墨坐在床边,指尖搭在他的手腕上 —— 脉象沉细无力,尺脉尤其微弱,这是肾精亏虚、脾肾两虚的表现。他又换了右手,脉象同样虚弱,还带着几分涩脉,说明体内有瘀血,可能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
把完脉,陈墨站起身,对陈国栋点了点头。陈国栋会意,对张伟说:“张同志,你先休息,我们出去商量治疗方案。” 说完,就带着众人往会议室走,脚步匆匆。
病房里,张伟看着妻子还在哭,伸出手抓住她的手,声音沙哑:“别哭了,会好的……”
会议室里,众人刚坐下,陈国栋就迫不及待地问:“小陈,你怎么看?化验报告显示,他的血肌酐、尿素氮都超标了,我们怀疑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准备做透析。”
陈墨接过化验报告,上面的数据他大多看不懂 —— 西医的指标对他来说太陌生,但 “肾功能衰竭” 这几个字他还是知道的,是很严重的病。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陈主任,我不懂西医的诊断标准,但从中医角度来看,病人的情况是‘脾肾两虚、肾精不足、瘀血内阻’。他刚开始的症状 —— 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其实是脾虚失运导致的;头晕、腰膝酸软是肾虚的表现;后来出现的尿频、尿少、便血,是因为脾肾两虚,无法运化水湿,瘀血阻滞经络,损伤了膀胱和肠道。”
“那你的意思是,他不是肾功能衰竭?” 内科副主任王涛问道,语气带着几分怀疑。
“不是否定西医的诊断,而是从中医角度解释病因。” 陈墨解释道,“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 —— 治好病人。我觉得,可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调理,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或许能缓解症状。”
他顿了顿,又补充:“我刚才把脉时,发现他的脉象虽然虚弱,但还有生机,说明病情还没到不可逆的地步。如果只用西药透析,可能会损伤他的脾肾功能,反而不利于恢复;加上中药调理,既能保护脏腑,又能辅助西医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刘敏站在旁边,小声问:“陈医生,那…… 那我的误诊,是不是耽误了病情?”
陈墨看了她一眼,语气平和:“刘医生,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及时纠正。你刚开始没做全面检查,确实有点疏忽,但病人后来没复查,也有一定原因。现在最重要的是治好病人,而不是追究责任。”
陈国栋点点头,对众人说:“小陈说得对,先治病!王主任,你负责制定西医治疗方案,准备透析;小陈,你开个中药方,我们中西医结合治疗;刘敏,你负责跟进病人的病情变化,有问题及时汇报。”
“好!” 众人齐声应道。
陈墨拿起笔,在纸上写药方:黄芪二十克、党参十五克、白术十二克、茯苓十五克、山药二十克、山茱萸十五克、枸杞子十五克、丹参十五克、川芎十克、当归十二克、车前子十克(包煎)、甘草六克。
“这个方子能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每天一剂,水煎服,分两次喝。” 陈墨把药方递给刘敏,“注意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如果出现呕吐、腹泻加重,就及时告诉我,我调整药方。”
刘敏接过药方,认真地记下来:“谢谢陈医生,我会注意的。”
会议结束后,陈墨又去病房看了张伟,叮嘱他:“张同志,服药期间别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尽量吃清淡点,比如小米粥、烂面条,好好休息,别着急。”
张伟点点头,眼里多了几分希望:“谢谢陈医生,麻烦你了。”
走出住院部,苏护士正好路过,笑着说:“陈医生,还是你厉害,刚才陈主任的脸都快黑成锅底了,现在总算松了口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